搜索新聞

電視廠開辟新戰(zhàn)局搶大尺寸/UHD商機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13-05-21 作者:佚名

    2013年全球電視市場競爭態(tài)勢將大幅轉變。各大電視品牌廠為提振營收,除將發(fā)展重心轉向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外,亦積極強化50英寸以上大尺寸電視,以及超高畫質(UHD)電視產品陣容,同時啟動價格、渠道,甚至新品牌策略,讓液晶電視市場呈現新的競爭局面。

    資策會MIC分析師戴鴻鈞分析,2013年全球電視市場將呈現新競爭局面。各大電視品牌廠為提振營收,除將發(fā)展重心轉向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外,亦積極強化50英寸以上大尺寸電視,以及超高畫質(UHD)電視產品陣容,同時啟動價格、渠道,甚至新品牌策略,讓液晶電視市場競爭態(tài)勢大幅轉變。

    單價持續(xù)下滑,銷售情形可望增溫,并與UHD電視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然而,三星、LG逐步侵蝕日系品牌市占,連動影響臺灣代工廠獲利,因此臺廠亦開始經營品牌,為公司營收成長提供新動力。

    2012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由于歐美經濟復蘇緩慢及產品滲透率已高,雖有中國大陸及新興市場驅動,但全年出貨量仍不如預期,僅約兩億臺,較2011年微幅成長1.5%。在市場成長趨緩、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下,液晶電視品牌廠一方面致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持續(xù)產品升級或創(chuàng)新,以期刺激消費者需求。以下即就市場規(guī)模、區(qū)域市場、產品規(guī)格及品牌市占率等構面,回顧2012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發(fā)展狀況并前瞻2013年發(fā)展趨勢。

    歐美市場成長趨緩 新興市場需求抬升銷量

    MIC分析師顧馨文分析,2010年到2011上半年全球平面電視市場成長快速,其高成長性主要來自映像管(CRT)電視的替換需求及家戶所得的增加,同時因液晶電視產品價格持續(xù)下滑,整體市場維持30%以上的高成長率。然而,受到歐美經濟復蘇緩慢及滲透率已高影響,2012上半年全球液晶電視銷售平淡,下半年則因北美市場穩(wěn)健與中國市場需求轉強拉抬全年銷售。統(tǒng)計2012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達到兩億臺,年成長率僅1.5%。

    展望2013~201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由于新興市場需求提升、高規(guī)格產品持續(xù)降價,并搭配2013年起中國、拉丁美洲、印度與俄羅斯等地區(qū)陸續(xù)進入數位電視轉換期,預期成長動力將持續(xù)到2015年,而后逐漸趨緩。

    面板技術類別方面,由于液晶面板生產已具經濟規(guī)模,以及臺日韓在金融風暴前大尺寸產線產能陸續(xù)開出,供給無虞下、價格呈現急跌,低價小尺寸液晶電視迅速取代映像管電視。而較大尺寸液晶面板因良率不斷提升而快速降價,電漿(PDP)電視只能守在50英寸以上的電視市場。

    2011年后映像管電視銷售多集中在印度等新興國家之低價小尺寸市場,電漿電視則因50英寸以上大尺寸仍有價格和性能優(yōu)勢而保有部分高階市場,2012年液晶電視占整體平面電視銷售接近九成。預期2013年后液晶電視將有九成滲透率,液晶電視銷售將幾乎等同整體平面電視市場發(fā)展。

    中低價產品仍居主流 電視平均單價持續(xù)下滑

    銷售金額方面,盡管發(fā)光二極體(LED)背光、三維(3D)及聯(lián)網電視等新興規(guī)格滲透率持續(xù)提升,減緩價格下滑幅度,然而,由于中國大陸低價面板開始投入市場,使得電視整機報價更進一步探底,臺日韓面板廠只得轉往生產更大尺寸面板,進一步促使大尺寸電視面板降價。因此,2012年在面板與電視品牌急于降價求售之下,銷售單價持續(xù)下跌,整體液晶電視銷售金額隨之下滑,2012年總金額達到976億2,200萬美元,年成長率約為-9.8%,平均單價降至487美元。

    展望2013年,雖然廠商雖力推大尺寸、3D與智能電視(Smart TV)等高階機種、力圖拉抬銷售價格,但除非歐美日等已開發(fā)國家經濟狀況顯著改善,否則新興市場對高價產品接受度仍舊較低。整體而言,中低價產品仍是市場主流,預期平均銷售單價仍為下滑趨勢。

    三星/LG持續(xù)把持高市占 日本品牌市占恐將下滑

    2012年全球液晶電視仍以韓國業(yè)者為領導品牌,日本及中國業(yè)者緊追其后。

    近年來韓國業(yè)者三星(Samsung)、樂金(LG)因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產品規(guī)格發(fā)展已具主導性,加上過去兩者積極布局新興市場、充分掌握液晶電視市場由歐美等成熟市場轉移到新興地區(qū)的成長動能,銷售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2012年三星、LG市占率已分別達19.9%及13%。預期未來除非出現破壞性創(chuàng)新之產品或技術,否則二者之市場領導地位仍將穩(wěn)固。

    日本業(yè)者過去多以內需市場為基礎,再向外經營歐美市場,新興市場雖亦有布局,但因不具成本競爭力,多以高階產品為主,營收貢獻有限。隨著日本市場衰退、歐美市場飽和,索尼(Sony)、東芝(Toshiba)、Panasonic及夏普(Sharp)等廠商無不受到沖擊而導致市占率下滑。另一方面,近年日本業(yè)者在液晶電視業(yè)務之策略轉以獲利為要、而非搶攻市占,其銷售量計劃策略已趨保守。因此合理推估,未來日本品牌之整體市占率恐進一步下滑。

    反觀中國大陸品牌業(yè)者,受益于內需市場持續(xù)成長與政府對產業(yè)積極扶持,排名與市占率快速上升,包括TCL、海信及創(chuàng)維等三家中國大陸廠商已攀升2012年全球前十大液晶電視品牌。近年來中國大陸廠商在經營國內市場以外,亦開始拓展外銷業(yè)務,其中TCL因擁有華星光電面板產能,故得以具成本競爭力的32英寸面板,做為搶攻新興市場之利器,品牌市占率已與東芝并駕齊驅。展望未來,預期中國品牌仍可望維持上述優(yōu)勢,助益其出貨量與市占率成長。

    大尺寸液晶電視戰(zhàn)場擴大 UHD成熱門關鍵字

    自2012年下半年,液晶電視品牌大廠已開始增加60英寸及以上機種,且因夏普60英寸面板在十代線去化產能之壓力下降價,使夏普及VIZIO得以推出低價60英寸液晶電視。

    此低價60英寸液晶電視對55英寸產品銷售造成沖擊,品牌廠商被迫降價應戰(zhàn),而55英寸產品價格下跌,亦會影響50英寸產品定價。2013年預期在上述低價60英寸所觸發(fā)的降價風潮下,過去因價格偏高而銷售比重不高的大尺寸(50英寸及以上)機種,銷售情形可望顯著增溫,成為各品牌廠商兵家必爭之地。

    2013年液晶電視產品熱門議題已由2011~2012年品牌廠商訴求的“聯(lián)網”或“智能”功能取向,回歸到顯示本位--超高解析度(UHD)。2013年消費性電子展(CES)各品牌廠商無不展示UHD產品,且成功獲取各界熱烈關注。現階段,無論品牌廠商或是面板、晶片廠商已相偕投入UHD產品布局,2013年可謂開啟UHD液晶電視時代之來臨。

    以現階段市場氛圍來說,只要有廠商投入并創(chuàng)造銷售議題,其他廠商必快速跟進。不過對電視品牌而言,只要能取得面板,任何廠商都可投入UHD電視市場,如何適切擬定產品策略從而獲利,成為品牌廠商之挑戰(zhàn)。

    日系品牌客戶不復當年 臺液晶電視產業(yè)亟待新契機

    臺灣液晶電視產業(yè)以代工為主要業(yè)務模式,又以日系品牌為重點客戶,其占整體出貨比重約達五成,對臺灣產業(yè)發(fā)展影響相當大。2012年臺灣液晶電視產業(yè)出貨量較2011年大幅衰退兩成,主要即是受到索尼、東芝、Panasonic及夏普市占率顯著下滑之沖擊。未來日系品牌雖以提升外包比重為目標,但亦有填補自有產能之包袱,故當其出貨規(guī)?s減時,實已局限臺灣系統(tǒng)代工廠商之成長空間。

    韓國品牌向來以整機自制為原則,若有急單才會外包生產,除非臺灣代工廠商更具技術或成本優(yōu)勢,否則短期難以改變生態(tài)。中國大陸品牌仿效韓國業(yè)者發(fā)展垂直整合模式,少有委外訂單;不過,隨著中國市場消費能力提升,中國大陸品牌可望增加高階產品比重,臺灣代工廠商當強化設計、技術或關鍵零組件之優(yōu)勢以爭取外包商機。

    再者,可思考往品牌經營方面發(fā)展,事實上臺灣廠商如冠捷、瑞軒等已布局一段時日可茲借鏡。瑞軒轉投資VIZIO,藉與Wal-Mart等大型零售渠道結盟,成為北美液晶電視市場前二大業(yè)者。冠捷創(chuàng)立AOC、Envision品牌,以中國大陸、南美等新興市場為經營重心,2011~2012年又取得飛利浦(Philips)在中國大陸及歐洲之品牌銷售權,皆為公司后續(xù)成長提供重要助力。

    最后,亦當在既有客戶范疇之外,探求新的經營模式。例如,鴻海在面板、研發(fā)、生產、物流、維修等各方面布局,打造出一條龍的整合服務,并與RadioShack等渠道業(yè)者、中華電信、凱擘等營運商,以及樂視等線上影視服務業(yè)者合作,顯示臺灣廠商不再固守日本品牌客戶,已能開創(chuàng)新局有所作為。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