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的驅動方式分為主動式驅動(有源驅動)和被動式驅動(無源驅動)。
被動矩陣OLED(PMOLED)其又分為靜態(tài)驅動電路和動態(tài)驅動電路。
⑴靜態(tài)驅動方式:在靜態(tài)驅動的有機發(fā)光顯示器件上,一般各有機電致發(fā)光像素的陰極是連在一起引出的,各像素的陽極是分立引出的,這就是共陰的連接方式。若要一個像素發(fā)光只要讓恒流源的電壓與陰極的電壓之差大于像素發(fā)光值的前提下,像素將在恒流源的驅動下發(fā)光,若要一個像素不發(fā)光就將它的陽極接在一個負電壓上,就可將它反向截止。但是在圖像變化比較多時可能出現(xiàn)交叉效應,為了避免我們必須采用交流的形式。靜態(tài)驅動電路一般用于段式顯示屏的驅動上。
⑵動態(tài)驅動方式:在動態(tài)驅動的有機發(fā)光顯示器件上人們把像素的兩個電極做成了矩陣型結構,即水平一組顯示像素的同一性質的電極是共享的,縱向一組顯示像素的相同性質的另一電極是共享的。如果像素可分為N行和M列,就可有N個行電極和M個列電極。行和列分別對應發(fā)光像素的兩個電極。即陰極和陽極。在實際電路驅動的過程中,要逐行點亮或者要逐列點亮像素,通常采用逐行掃描的方式,行掃描,列電極為數(shù)據(jù)電極。實現(xiàn)方式是:循環(huán)地給每行電極施加脈沖,同時所有列電極給出該行像素的驅動電流脈沖,從而實現(xiàn)一行所有像素的顯示。該行不再同一行或同一列的像素就加上反向電壓使其不顯示,以避免“交叉效應”,這種掃描是逐行順序進行的,掃描所有行所需時間叫做幀周期。
PMOLED易于制造,但其耗電量大于其他類型的 OLED,這主要是因為它需要外部電路的緣故。PMOLED用來顯示文本和圖標時效率最高,適于制作小屏幕(對角線2-3英寸),例如人們在移動電話、掌 上型電腦 以及MP3播放器上經(jīng)常能見到的那種。即便存在一個外部電路,被動矩陣OLED的耗電量還是要小于這些設備當前采用的LCD。
有源驅動(AMOLED)的每個像素配備具有開關功能的低溫多晶硅薄膜晶體管(LowTemperaturePoly-SiThinFilmTransistor,LTP-SiTFT),而且每個像素配備一個電荷存儲電容,外圍驅動電路和顯示陣列整個系統(tǒng)集成在同一玻璃基板上。與LCD相同的TFT結構,無法用于OLED。這是因為LCD采用電壓驅動,而OLED卻依賴電流驅動,其亮度與電流量成正比,因此除了進行ON/OFF切換動作的選址TFT之外,還需要能讓足夠電流通過的導通阻抗較低的小型驅動TFT。
有源驅動屬于靜態(tài)驅動方式,具有存儲效應,可進行100%負載驅動,這種驅動不受掃描電極數(shù)的限制,可以對各像素獨立進行選擇性調節(jié)。AMOLED的耗電量低于PMOLED,這是因為TFT陣列所需電量要少于外部電路,因而AMOLED適合用于大型顯示屏。AMOLED還具有更高的刷新率,適于顯示視頻。AMOLED的最佳用途是電腦顯示器、大屏幕電視以及電子告示牌或廣告牌。
但是,有源驅動的方式需要復雜的內置電路、內置晶體管、以及外部IC,這些部件的制作工藝繁雜,成本較高,也不易實現(xiàn)更高的成品率。因此,制作成本和成品率是有源驅動OLED技術大規(guī)模推廣,特別是在大尺寸顯示產(chǎn)品上應用的關鍵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