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3D電影的概念:3D實際上就是指三維空間,而3D電影也就表示立體電影。人的兩只眼睛分左右兩邊,兩只眼睛除了瞄準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樣東西,兩眼的角度都不會相同。雖然差距很小,但經視網膜傳到大腦里,腦子就用這微小的差距,產生遠近的深度,從而產生立體感。這也就是所謂的偏光原理,也就是把同一景像用兩只眼睛視角的差距制造出兩個影像,進而讓兩只眼睛各自看到一個影像,進而透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
一般的,3D立體電影的制作可以分很多種,目前的3D影像顯示技術大致可分為兩類戴眼鏡式和裸眼式。探究其原理,通常基于人類以通過右眼和左眼所看到的物體的細微差異來感知物體的深度,從而識別出立體圖像的原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將“右眼用”和“左眼用”兩組影視分別分配給左右眼。以往所使用的專用眼鏡便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工具。其原理是通過把兩組圖像和鏡頭分別設為不同的顏色,使其中的一組影視只進人左眼或右眼即可。
其中較為廣泛采用的是戴眼睛偏光法,也就是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臺并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將兩條電影膠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并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臺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而觀眾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鏡后,由于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并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而兩個圖像分別投入兩個眼睛當中,進而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也就呈現了連貫的立體電影畫面。
在以往,3D電影往往只有在一些大型影院中才能夠接觸到,因為對于播放設備的要求,普通的影院播放環(huán)境需要進行改進才能夠播放出3D效果,所以3D影院以及4D影院并不常見。就像上面提到的,3D電影的拍攝是利用兩臺專業(yè)攝影機,根據人類兩眼之間的視角拍攝出來的,并且使用兩臺放映機根據兩眼之間的視角投射出來,利用偏振眼鏡就可以欣賞3D的效果。
懂得了這項原理,我們是不是可以構建屬于自己的個人3D投影系統呢?咱們知道,投影產品正日趨微型化,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兩個微型投影懸掛至腦袋兩邊。我們可以對一個頭戴式耳機進行改裝,用膠帶將兩個微型投影固定在耳機上,也就是等同于置在眼睛兩邊。利用這種出射角度應該是可以模擬出3D立體效果的,于是,用兩臺微型投影播放立體電影也就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更重要的是,當前的微型投影產品發(fā)展日趨迅捷,市面上的微型投影產品也是愈發(fā)多樣化,消費者的可選余地也是非常大。另外,在對頭戴式耳機進行改裝時保留耳機的音箱效果,這時再加上立體投射畫面,就能實現3D、視頻和音頻的真正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