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洲明科技、維信諾、極米科技、和輝光電、億道信息等8企落子/收購/募資等最新動向 搶占智能時代先機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25-10-26 作者:佚名

    十月下旬,科技領域資本運作熱潮不斷。近日,洲明科技、極米科技、維信諾、和輝光電、億道信息、華工科技、江化微、匯創(chuàng)達等多家行業(yè)代表性企業(yè)密集發(fā)布公告,通過設立合資公司、收購股權、發(fā)起創(chuàng)投基金、發(fā)行可轉債、港股上市等多元資本動作,在 AI 智能終端、智慧商顯、新型顯示、新能源電子、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加速布局。

    洲明科技聯合智譜、元客視界成立智顯機器人公司,劍指 “顯示具身化”;億道信息擬收購朗國科技與成為信息,深化 AIoT 與 RFID 產業(yè)協同;和輝光電港股上市叩開全球資本市場大門,華工科技設立 2 億元創(chuàng)投基金錨定 AI 前沿,匯創(chuàng)達計劃發(fā)行可轉債加碼新能源 CCS 領域…… 一系列動作不僅勾勒出企業(yè)自身的戰(zhàn)略轉型路徑,更折射出科技行業(yè)依托資本力量,向技術融合、場景落地、賽道拓展邁進的鮮明趨勢。

    聚焦戰(zhàn)略性新興領域,搶占技術制高點:8 家企業(yè)的資本動作高度集中于AI 智能終端、新型顯示、半導體材料、新能源電子四大核心賽道。例如,洲明科技通過合資公司布局 AI 智能終端 “顯示具身化”,江豐電子定增 19.48 億元突破集成電路設備用靜電吸盤國產化瓶頸,匯創(chuàng)達發(fā)行可轉債加碼新能源 CCS 模組與連接器產能。這些領域均為國家 “十四五” 規(guī)劃重點支持的戰(zhàn)略方向,契合 “卡脖子” 技術突破與產業(yè)升級需求。

    技術協同與生態(tài)整合成為核心策略:企業(yè)普遍通過合資、并購、基金投資等方式整合外部資源,形成 “技術互補 + 場景落地” 的協同效應。例如,洲明科技聯合智譜(大模型)、元客視界(空間計算)構建 AI 智能終端創(chuàng)新生態(tài);億道信息收購朗國科技(智能交互)與成為信息(RFID),完善 “信息采集 - 邊緣計算 - 交互顯示” 閉環(huán)。這種 “硬件 + 算法 + 交互” 的組合模式,正成為科技企業(yè)突破單一產品競爭的關鍵路徑。

    資本工具多元化,融資渠道全球化:企業(yè)靈活運用合資、并購、定增、可轉債、港股上市等多種資本工具。例如,和輝光電通過港股上市募資 65 億元用于 AMOLED 產線升級,華工科技設立 2 億元創(chuàng)投基金聚焦 AI 與機器人領域,極米科技聯合管理層設立控股子公司探索新興賽道。值得注意的是,港股上市成為全球化融資的重要選擇,反映企業(yè)對國際資本與技術資源的爭奪。

    戰(zhàn)略收縮與聚焦主業(yè)并行:部分企業(yè)在擴張的同時主動優(yōu)化資本結構。例如,維信諾終止歷時近三年的重大資產重組,轉向鞏固 AMOLED 顯示技術優(yōu)勢;歌爾股份因條款未達成一致終止 95 億元收購,避免無效投入。這種 “有進有退” 的策略,體現企業(yè)在市場波動下對主業(yè)競爭力的重視。

    AI 與硬件深度融合,開啟顯示具身化時代:洲明科技的 “顯示具身化” 案例(AI 智能體通過顯示終端實現實體化交互),揭示了 AI 從云端向終端遷移的趨勢。未來,AI 將與 LED、AR/VR 等顯示技術結合,催生教育、會議、文旅等場景的智能化升級。企業(yè)需強化多模態(tài)交互、端側算力、垂直領域模型等核心能力,以搶占這一新興市場。

    
   全球化與區(qū)域化供應鏈重構:和輝光電港股上市、江豐電子韓國建廠等動作,體現企業(yè)對全球資本與市場資源的爭奪。與此同時,國內產業(yè)鏈區(qū)域化整合加速,例如華工科技依托武漢光谷的高校資源設立基金,光峰科技與深圳技術大學共建實驗室。未來,企業(yè)需在全球化布局與本土供應鏈韌性之間找到平衡。

    以下是8家企業(yè)資本動向詳細介紹:

    洲明科技牽頭聯合智譜、元客視界設立智顯機器人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布局AI智能終端“顯示具身化”

    2025 年 10 月 24 日,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300232,簡稱 “洲明科技”)發(fā)布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宣布與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智譜”)、北京元客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凌云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簡稱 “元客視界”)達成戰(zhàn)略合作,共同投資設立深圳市智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暫定名,最終以工商核準為準,簡稱 “智顯機器人”)。此次合資公司注冊資本 5000 萬元,三方將整合核心技術優(yōu)勢,構建 AI 智能終端創(chuàng)新生態(tài),推動智能體在教育、會議、文旅等場景的 “顯示具身化” 落地,助力行業(yè)智能化升級。

    根據公告內容,智顯機器人注冊資本合計 5000 萬元,三方均以貨幣資金認繳出資,股權結構清晰:洲明科技作為牽頭方,以自有資金認繳 2500 萬元,持股比例 50%,成為合資公司控股股東,主導戰(zhàn)略方向;智譜認繳 1500 萬元,持股 30%,將以大模型與 AI Agent 技術注入 “智慧內核”;元客視界認繳 1000 萬元,持股 20%,提供空間計算與視覺交互技術支撐。

    此次合作的核心亮點在于三方技術優(yōu)勢的深度協同,形成 “1+1+1>3” 的效應:

    洲明科技:硬件與場景適配基礎—— 作為顯示領域龍頭企業(yè),洲明科技已具備成熟先進的硬件技術積淀,且提前在垂直領域大模型及 AI 終端領域完成技術探索與場景適配,為合資公司提供 “硬件底座” 與場景落地經驗;

    智譜:AI 算法與智慧內核—— 智譜在大模型技術研發(fā)領域成果顯著,尤其在 AI Agent(智能體)領域的技術儲備和產品開發(fā)穩(wěn)居國內領先水平,可為主機公司產品注入核心算法能力,實現從 “硬件” 到 “智能” 的關鍵突破;

    元客視界:空間交互與視覺技術—— 作為凌云光全資子公司,元客視界深耕空間計算與人工智能技術,擁有核心硬件、軟件算法研發(fā)能力及整體系統設計集成能力,在三維立體視覺人物場景的數字化與智能感知交互領域積累深厚,為 “顯示具身化” 提供交互體驗支撐。

    從治理結構來看,智顯機器人將設立由 5 名董事組成的董事會,其中洲明科技有權提名 3 名董事并推薦董事長,智譜與元客視界各提名 1 名董事。經營管理層面,公司將設 1 名總經理(由洲明科技提名)、1 名副總經理(由元客視界提名)、1 名 CFO(由洲明科技提名)及 1 名 CTO(由智譜提名),均由董事會聘任,確保三方在經營決策與技術落地中的協同參與。

    三方明確,合資公司將依托 LLM、LED、立體視覺感知交互等基礎能力,集成語音交互、圖像識別、智能問答、實時翻譯等多模態(tài)功能,開展 AI 智能體、AI 智能終端等端側解決方案與應用業(yè)務。通過定制化開發(fā)垂直行業(yè)模型與端側小模型,為智能終端提供全鏈條支持,最終實現智能體在教育、會議、文旅等場景的 “顯示具身化” 落地 —— 即讓 AI 智能體通過顯示終端實現實體化交互,助力行業(yè)智能化升級。

    公告指出,此次設立控股子公司是洲明科技基于核心優(yōu)勢與戰(zhàn)略規(guī)劃的重要布局,標志著公司正式開啟從 “顯示硬件供應商” 向 “AI 智能體服務應用提供商” 的轉型。

    此次三方合作不僅為 AI 智能終端產業(yè)提供了 “技術協同 + 場景落地” 的新范式,也為教育、會議、文旅等傳統領域的智能化轉型注入新動能。市場期待,隨著智顯機器人的正式設立與運營,三方將持續(xù)釋放協同效應,推動 “顯示具身化” 技術在更多場景落地,助力行業(yè)實現更高質量的智能化升級。

    維信諾終止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聚焦顯示產業(yè)核心發(fā)展,經營基本面保持穩(wěn)定

    2025 年 10 月 24 日,維信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2387,證券簡稱:維信諾)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終止發(fā)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事項的議案,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并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 “深交所”)申請撤回相關申請文件。公司獨立董事已就該議案發(fā)表明確同意意見,相關事項后續(xù)尚需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據公告披露,本次終止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最初計劃由維信諾向合肥合屏投資有限公司、合肥芯屏產業(yè)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合肥興融投資有限公司三家交易方,通過發(fā)行股份結合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其合計持有的參股公司合肥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合肥維信諾”)40.91% 股權。同時,公司還計劃向不超過 35 名符合條件的特定投資者發(fā)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以支持交易及后續(xù)業(yè)務發(fā)展。

    回溯本次交易歷程,自 2022 年啟動至今已歷時超兩年,期間維信諾及相關方嚴格遵循監(jiān)管要求推進各項工作:

    2022 年 12 月 19 日,因籌劃該交易事項,為避免股價異常波動,公司股票按規(guī)定停牌;同年 12 月 30 日,公司第六屆董事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交易預案,股票于 2023 年 1 月 3 日復牌。

    2023 年 4 月至 5 月,公司先后召開董事會與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交易報告書(草案),完成交易核心方案的內部決策;此后,因標的資產加期評估及業(yè)績承諾調整需求,公司分別于 2024 年 7 月、2025 年 6 月兩次召開董事會調整交易方案,并簽署補充協議。

    監(jiān)管響應方面,公司在 2023 年 6 月至 2024 年 8 月期間,先后收到深交所三輪審核問詢函,均已完成回復并更新補充申請文件,確保信息披露的及時與完整。

    對于終止交易的原因,維信諾在公告中表示,自交易方案披露以來,公司及交易相關方雖積極推進各項工作,但受交易推進時間較長影響,當前市場環(huán)境與交易啟動時已發(fā)生較大變化。為切實維護公司及全體股東的長遠利益,經公司充分審慎研究,并與交易相關方友好協商后,最終決定終止本次交易。

    億道信息擬收購朗國科技與成為信息100%股權 同步募集配套資金深化智慧商顯等產業(yè)布局

    近日,深圳市億道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1314,證券簡稱:億道信息)正式發(fā)布《發(fā)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擬通過發(fā)行股份結合現金支付的方式,收購廣州朗國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朗國科技”)與深圳市成為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成為信息”)100% 股權,并向不超過 35 名特定投資者募集配套資金,旨在進一步完善公司在 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與 RFID(射頻識別)領域的產業(yè)布局,強化核心競爭力。

    本次交易由 “發(fā)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 與 “募集配套資金” 兩部分組成,其中募集配套資金的實施以收購事項生效為前提,但募資成敗不影響收購主體進程。

    收購朗國科技 100% 股權:交易對方涵蓋朗源控股、詹明學、朗誠合伙等 13 名主體(含 5 名自然人、8 名非自然人),朗國科技是交互控制與設備互聯領域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核心產品包括智能交互平板控制模塊、智慧商顯控制模塊、智能會議終端等,廣泛應用于智慧教育、智慧辦公、家庭物聯網等場景,2024 年實現營收 6.74 億元、凈利潤 9694 萬元(未經審計)。

    收購成為信息 100% 股權:交易對方包括汪濤、張紅梅、成為科技等 9 名主體(含 5 名自然人、4 名非自然人),成為信息是國內少數具備超高頻 RFID 核心技術自主能力的廠商,主營智能數據采集終端、超高頻 RFID 模組等,產品覆蓋物流、零售、醫(y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2024 年營收 3.35 億元、凈利潤 6388 萬元(未經審計)。

    本次收購對價將以 “股份 + 現金” 組合支付,其中股份發(fā)行價格確定為 38.55 元 / 股,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 120 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 80%;最終現金與股份支付比例,將待標的公司審計、評估完成后由交易各方協商確定。

    作為智能電子產品及方案提供商,億道信息現有業(yè)務覆蓋消費類電腦、加固智能終端、XR 及 AIoT 產品,而兩家標的公司的加入將形成多維度協同,推動公司業(yè)務向更高附加值領域延伸。

    朗國科技在超高清顯示、智能交互、操作系統深度定制等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其智能交互平板控制模塊已與 BenQ、鴻合、海信、京東方等頭部企業(yè)建立長期合作。收購后,億道信息將借助其技術積累,提升自身終端產品的交互體驗與智能化水平,進一步鞏固在智慧教育、智慧辦公領域的解決方案能力,同時切入數字商顯、家庭物聯網等增量市場。

    成為信息在超高頻 RFID 模組、智能數據采集終端領域具備先發(fā)優(yōu)勢,產品已出口印度、歐洲、拉美等地區(qū),并在印度設立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場。本次收購將幫助億道信息完善工業(yè)物聯網 “感知層” 布局,進一步切入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倉儲管理等場景,形成 “信息采集 - 邊緣計算 - 交互顯示” 的端到端解決方案能力。

    據預案,兩家標的公司均具備穩(wěn)定盈利能力,交易完成后將顯著增厚億道信息營收與利潤,同時推動公司產品鏈延伸與市場邊界拓寬,提升綜合競爭力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極米科技擬斥資聯合關聯方設控股子公司 深耕主業(yè)協同賽道培育新增長極

    2025 年 10 月 24 日,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88696,證券簡稱:極米科技)發(fā)布公告,宣布擬與公司實控人、董事長鐘波,實控人一致行動人、董事兼總經理肖適,以及肖適擔任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的成都青睞創(chuàng)新企業(yè)管理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下稱 “成都青睞”)共同出資 100 萬元,設立控股子公司 “青睞創(chuàng)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暫定名,最終名稱以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登記為準)。其中極米科技以自有資金認繳 51 萬元,持股比例達 51%,將對該子公司實現控股,此舉旨在搭建主業(yè)協同的創(chuàng)新業(yè)務平臺,為公司開拓新興賽道、培育長期競爭力注入新動能。

    根據公告披露,本次聯合投資的四方均以貨幣方式出資,出資價格統一為 1 元 / 注冊資本,遵循 “公平、公正、自愿、平等互利” 原則,不存在利益輸送或損害上市公司及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具體出資結構如下:極米科技(上市公司):出資 51 萬元,持股 51%(控股);鐘波(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出資 20 萬元,持股 20%;肖適(公司董事兼總經理):出資 5 萬元,持股 5%;成都青睞(肖適任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出資 24 萬元,持股 24%。

    極米科技在公告中明確,設立控股子公司的核心目的在于 “快速切入與主業(yè)協同的新興賽道,培育新領域增長點”。一方面,通過搭建獨立的創(chuàng)新業(yè)務平臺,可充分調動以鐘波、肖適為核心的管理團隊積極性,依托團隊行業(yè)經驗與資源優(yōu)勢,助力新業(yè)務在戰(zhàn)略規(guī)劃、團隊搭建、市場拓展等環(huán)節(jié)高效推進;另一方面,核心管理層直接參與投資,將形成 “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機制,實現管理團隊與創(chuàng)新業(yè)務的深度綁定,推動新產品、新領域健康發(fā)展。

    公告同時提及,極米科技將為子公司提供必要支持,包括品牌授權、供應鏈對接、技術共享等核心資源,具體合作內容將通過專項協議進一步明確,確保子公司業(yè)務與上市公司主業(yè)形成協同效應,而非脫離核心的 “盲目擴張”。

    和輝光電港股上市進展:更新H股發(fā)行申請材料,AMOLED龍頭錨定全球市場

    2025 年 10 月 25 日,上海和輝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88538,證券簡稱:和輝光電)發(fā)布《關于發(fā)行 H 股并上市的進展公告》(公告編號:2025-051),披露公司 H 股發(fā)行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下稱 “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的最新進展 —— 已于 10 月 24 日向香港聯交所更新遞交發(fā)行申請材料,并同步在香港聯交所網站刊登相關更新文件,標志著其境外上市計劃進一步推進。

    在更新 H 股發(fā)行并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申請材料的同時,通過公開文件首次完整披露公司在 AMOLED 半導體顯示領域的行業(yè)地位、財務表現及戰(zhàn)略布局。作為中國首家實現 AMOLED 面板量產的企業(yè),此次申請材料不僅進一步推進其境外上市進程,更向市場揭示了其在中大尺寸顯示賽道的核心競爭力及未來增長邏輯。

    申請材料顯示,和輝光電在 AMOLED 半導體顯示領域已建立明確競爭優(yōu)勢。根據灼識咨詢數據,以 2024 年銷售量計,公司在全球中大尺寸 AMOLED 面板市場位列第三、中國第一,其中平板 / 筆記本電腦領域以 16.1% 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中國第一,本土廠商中市場份額高達 63.4%;車載顯示領域排名全球第四、中國第二,產品已進入中國五大車企中的兩家供應鏈,并被歐洲頭部飛機制造商采用,成功突破航空顯示等新興領域。

    從技術布局看,公司是國內少數具備 “剛柔并濟” 生產能力的廠商:第 4.5 代產線聚焦智能穿戴與智能手機,第 6 代產線重點覆蓋平板 / 筆記本電腦、車載顯示等高附加值領域,且兩條產線均能靈活切換生產剛性、柔性及 Hybrid 結構面板。2024 年,公司更是實現多項技術突破 —— 全球首批量產智能穿戴用 1.8X 英寸 Hybrid AMOLED 面板、中國首家量產平板用 12.X 英寸 Tandem AMOLED 面板及 4320 赫茲 PWM 調光面板,研發(fā)的 27 英寸 4K AMOLED 桌面顯示面板填補國內空白,技術實力獲 “上海市制造業(yè)單項冠軍企業(yè)”“國家知識產權優(yōu)勢企業(yè)” 等權威認證。

    財務數據層面,公司經營狀況呈現顯著改善趨勢。2024 年,和輝光電實現總收入 49.58 億元,較 2023 年的 30.38 億元同比增長 63.2%;其中 AMOLED 面板銷售收入 48.17 億元,占比 97.2%,平板 / 筆記本電腦、車載及航空面板銷售額同比增幅分別超 180%、200%,成為收入增長核心驅動力。2025 年上半年,公司延續(xù)增長態(tài)勢,總收入達 26.70 億元,同比增長 11.5%,平板 / 筆記本電腦面板銷量同比激增 59.6%,推動收入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毛損率從 2023 年的 78.4% 大幅收窄至 2024 年的 30.9%,2025 年上半年進一步改善至 14.8%,主要得益于產線利用率提升(剛性面板產能 2024 年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原材料本地化采購比例增加及高端產品占比提升。盡管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仍錄得凈虧損 8.40 億元,但虧損規(guī)模較 2024 年同期的 12.79 億元收窄 34.3%,經營活動現金流轉正至 2.33 億元,財務健康度持續(xù)提升。

    自2022年至2024年,本集團AMOLED顯示面板產品的銷量一直穩(wěn)步增長。于往績記錄期間的各年度╱期間,于2022年、2023年、2024年及截至2024年及2025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我們的銷量分別達到約31.7百萬片、50.6百萬片、53.9百萬片、29.2百萬片及25.1百萬片,2022年至2024年間復合年增長率為30.4%。

    研發(fā)投入上,公司長期保持高強度投入,2022-2024 年研發(fā)費用累計超 8 億元,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累計獲得 1249 項授權專利(含 872 項發(fā)明專利),1305 人技術團隊中近 33% 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為技術迭代提供堅實支撐。2025 年,公司進一步實現 AIPC(人工智能個人電腦)AMOLED 面板量產,成為國內少數具備該產品供應能力的廠商,搶占智能終端顯示升級先機。

    華工科技聯合多方設2億創(chuàng)投基金 聚焦 AI、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同步籌劃港股上市

    近日,華工科技產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000988,簡稱 “華工科技”)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武漢華工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 “華工投資”)擬聯合多家專業(yè)機構及自然人,共同發(fā)起設立 “華工未來(武漢)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暫定名,簡稱 “華工未來基金”)。該事項已獲華工科技第九屆董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標志著公司在前沿產業(yè)投資布局上邁出重要一步。

    根據公告,華工未來基金總規(guī)模擬定為 2 億元,首期出資 1 億元,基金組織形式為有限合伙企業(yè),注冊地位于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存續(xù)期為 7 年(含 5 年投資期與 2 年退出期,經全體合伙人同意可延長 2 年)。

    從投資方向看,該基金將充分鏈接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九峰山實驗室、光谷實驗室等科研院所及高校資源,重點挖掘AI 人工智能、機器人、醫(yī)工融合、低空經濟及產業(yè)鏈上下游領域的投資機會,旨在通過資本紐帶推動創(chuàng)新技術與產業(yè)需求的深度結合,助力公司產業(yè)鏈協同與技術迭代。

    華工未來基金的出資架構涵蓋專業(yè)投資機構、產業(yè)資本及自然人,各合作方角色與出資比例明確:

    華工投資(有限合伙人):作為華工科技全資子公司,擬以自有資金出資不超過 9800 萬元,占基金總份額的 49%,為基金第一大有限合伙人,以認繳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

    華工瑞源(普通合伙人 / 基金管理人):武漢華工瑞源科技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基金管理人及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已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會登記備案(登記編號:P1072334),擬出資 200 萬元,占比 1%;

    武漢基金(有限合伙人):武漢產業(yè)發(fā)展基金有限公司擬出資 4000 萬元,占比 20%,其為華工科技間接控股股東武漢產業(yè)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 “武投控”)間接控制的關聯法人;

    其他合伙人:武漢武創(chuàng)院投資有限公司(出資 3000 萬元,占比 15%)、武漢華工創(chuàng)業(yè)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出資 2000 萬元,占比 10%,關聯法人)、自然人唐連奎(出資 1000 萬元,占比 5%)共同參與出資,形成 “產業(yè)資本 + 專業(yè)機構 + 科研資源” 的協同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華工科技同日還發(fā)布了《關于籌劃發(fā)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提示性公告》稱:公司擬籌劃發(fā)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 股)股票并申請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掛牌上市。華工科技將充分考慮現有股東的利益和境內外資本市場的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發(fā)行窗口完成本次發(fā)行上市。

    江豐電子向特定對象發(fā)行股票申請獲深交所受理

    10 月 24 日,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300666,證券簡稱:江豐電子)發(fā)布公告稱,公司已于 10 月 23 日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 “深交所”)出具的《關于受理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對象發(fā)行股票申請文件的通知》(深證上審〔2025〕195 號)。

    公告顯示,深交所依據相關規(guī)定對江豐電子報送的向特定對象發(fā)行股票申請文件進行了全面核對,確認申請文件齊備,符合受理條件,因此決定予以受理。這標志著江豐電子本次向特定對象發(fā)行股票事項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進入了監(jiān)管審核環(huán)節(jié)。

    根據江豐電子10月23日發(fā)布的募集說明書(申報稿),本次計劃通過定增募資不超過 19.48 億元,扣除 2000 萬元財務性投資后,重點投向集成電路設備用靜電吸盤、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業(yè)化及研發(fā)中心建設,并補充流動資金四大項目。

    其中,“年產 5100 個集成電路設備用靜電吸盤產業(yè)化項目”總投資 10.98 億元,擬用募資 9.98 億元,占比 51.23%。由子公司寧波晶磐電子、北京江豐電子實施,建設周期 24 個月,旨在突破高端靜電吸盤國產化瓶頸。目前全球靜電吸盤市場由美日企業(yè)主導,國內國產化率不足 10%,項目投產后將緩解國內高端需求缺口,助力半導體設備零部件自主可控。

    “年產 12300 個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用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業(yè)化項目”總投資 3.5 億元,擬用募資 2.7 億元,占比 13.86%。項目落地韓國慶尚北道龜尾市,由全資孫公司捷豐先進材料實施,聚焦服務 SK 海力士、三星等韓國核心客戶,是公司全球化產能布局的關鍵一步。江豐電子目前已成為臺積電、中芯國際等頭部廠商供應商,韓國基地將進一步縮短服務半徑,提升國際競爭力。

    “上海江豐電子研發(fā)及技術服務中心項目”總投資 9992.9 萬元,擬全額使用募資,占比 5.13%。項目依托上海及長三角半導體產業(yè)集群優(yōu)勢,建設研發(fā)檢測中心與區(qū)域服務中心,將強化公司在先進制程靶材、精密零部件領域的技術儲備,同時提升客戶響應效率,鞏固行業(yè)領先地位。

    匯創(chuàng)達擬發(fā)行不超6.5億元可轉債 聚焦新能源CCS及連接器領域 構建 “消費電子 + 新能源” 雙輪格局

    近日,深圳市匯創(chuàng)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匯創(chuàng)達,股票代碼:300909)發(fā)布向不特定對象發(fā)行可轉換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申報稿),計劃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65,041.42 萬元,用于 “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系統用 CCS 及新能源用連接器項目” 及補充流動資金,旨在加碼新能源業(yè)務布局,推動公司從消費電子向新能源領域戰(zhàn)略轉型。

    匯創(chuàng)達總部位于深圳市寶安區(qū),深耕導光結構件及組件、信號傳輸元器件及組件領域多年,產品廣泛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終端,客戶覆蓋聯想、戴爾、惠普、華為、榮耀等全球知名品牌。近年來,公司依托在精密金屬與薄膜材料領域的技術積累,通過并購信為興、設立匯創(chuàng)新能等舉措,逐步向新能源領域延伸,形成了 “消費電子 + 新能源” 雙業(yè)務主線,核心產品拓展至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用 CCS 模組、新能源汽車連接器等,已進入東風汽車、理想汽車、寧德時代、欣旺達等企業(yè)供應鏈體系。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總資產達 30.44 億元,2022-2024 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年均凈利潤 1.08 億元,近三年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利潤 6572.97 萬元,占年均凈利潤的 61.01%,充分體現對投資者的穩(wěn)定回報。

    本次募集資金的核心投向 “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系統用 CCS 及新能源用連接器項目”,總投資額 50,041.42 萬元,達產后將新增年產 CCS 模組 500 萬套、新能源用連接器 4800 萬個的產能,可有效緩解公司當前新能源產品產能瓶頸,滿足下游客戶批量訂單需求。項目預計稅后內部收益率 14.06%,將顯著提升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與盈利能力。剩余 15,000 萬元募集資金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優(yōu)化公司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為業(yè)務擴張?zhí)峁┵Y金保障。

    匯創(chuàng)達表示,本次可轉債發(fā)行是公司落實 “新能源領域拓展” 戰(zhàn)略的關鍵舉措。通過產能擴張與技術轉化,公司將進一步鞏固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競爭優(yōu)勢,同時搶占新能源電子細分市場先發(fā)地位,逐步降低對傳統業(yè)務的依賴,構建 “消費電子 + 新能源” 雙輪驅動的業(yè)務格局。未來,公司將持續(xù)聚焦主業(yè),依托技術研發(fā)與客戶資源優(yōu)勢,在新能源產業(yè)浪潮中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投資者創(chuàng)造更大價值。

    結語:從洲明科技的 “顯示 + AI” 技術協同,到億道信息的產業(yè)鏈橫向整合;從華工科技聚焦前沿領域的創(chuàng)投布局,到匯創(chuàng)達 “消費電子 + 新能源” 的雙輪轉型,這些科技企業(yè)的資本動作雖各有側重,卻共同指向 “技術賦能、產業(yè)升級” 的核心目標。無論是通過合資構建創(chuàng)新生態(tài),還是借助收購補全業(yè)務鏈條,亦或是以募資夯實產能基礎,都體現了企業(yè)在行業(yè)變革期主動求變的戰(zhàn)略眼光。未來,隨著這些資本布局逐步落地,不僅將推動企業(yè)自身競爭力提升,更有望為 AI 終端、新能源電子、半導體等領域的智能化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加速科技與產業(yè)深度融合的進程。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廣告聯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