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液晶電視時代,索尼是那么的失落:2005年底,等離子大型化已經獲得突破,夏普六代液晶面板線早已量產,7代線的建設也在韓國和臺灣如火如荼。但是,索尼此時能拿出的只是背投影技術的“硅晶光”電視——雖然索尼號稱這種產品成本“賊地”,但是技術上的因素使其不可能成為未來的主角。
因此,兩年之后索尼加入了三星的8代液晶面板線計劃:這個時候為了追趕夏普的步伐,三星需要一個投資買單者和風險分擔者;而索尼為了獲得液晶面板的穩(wěn)定供給也需要一個技術上的支持者。但是二者看似一拍即合的合作,并不順利。因為終端產品上,三星是索尼最大的競爭者。依靠面板線的優(yōu)勢,在當時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三星液晶彩電的份額迅速超過了索尼。
后來的索尼在液晶面板供應上,又開始宣尋求夏普的合作:夏普十代線建設的巨大投資,讓這家號稱面板全部自用,不外售的企業(yè)無力支撐,如果有一個合適的投資人,夏普愿意與其共享產能。
不過,索尼在液晶面板上游市場的合作之旅在2011年,隨著巨額虧損的出現(xiàn)已經全部結束。夏普十代線下嫁鴻海;三星8代線被“正意氣風發(fā)”的三星收回股權。索尼多年在面板供給方面的劣勢的形成主要有兩層原因:第一索尼早起執(zhí)著于FED場發(fā)射顯示技術,后期執(zhí)著于OLED技術——這兩種技術的不成熟性,導致索尼彩電無米下鍋;第二,索尼在合作戰(zhàn)略上選擇了競爭對手,同時合作的基礎盡是解決現(xiàn)有面板供應問題,合作具有明顯的應急戰(zhàn)術色彩,缺乏長期的戰(zhàn)略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