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從菜鳥出發(fā)!征服HTPC高清詳細全攻略

H.264也是MPEG4?它們之間的差別?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08-03-18 作者:佚名
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H.264也是MPEG4?它們之間的差別?

    在這里說一下為何H.264又被人稱為MPEG4-AVC,MPEG系列的標準歸屬于ISO/IEC,但另一方面以制訂國際通訊標準為主的機構:ITU-T,在完成H.263(針對視頻會議之用的串流視頻標準)后展開了更先進的H.264制訂,且新制訂是與ISO/IEC機構連手合作,由兩機構共同成立一個名為JVT(Joint Video Team)的聯合工作小組,以MPEG-4技術為基礎進行更適于視頻會議(Video Conference)運用的衍生發(fā)展,也因為是聯合制訂,因此在ITU-T方面稱為H.264,在ISO/IEC的MPEG方面就稱為MPEG-4 Part 10(第10部分,也叫ISO/IEC 14496-10),MPEG-4 Part 10的另一個代稱是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先進視頻編碼),多個名稱其實是一個意思,即H.264=MPEG-4 Part 10=ISO/IEC 14496-10=MPEG-4 AVC。

     那么,H.264到底與MPEG-4有何差別呢?更準確地說MPEG-4 Part 10與MPEG-4 Part 2有何差別?為何需要再訂制出MPEG-4 Part 10呢?直接沿用MPEG-4 Part 2難道不行?

     雖然MPEG-4已針對Internet傳送而設計,提供比MPEG-2更高的視頻壓縮效率,更靈活與彈性變化的播放取樣率,但就視頻會議而言總希望有更進一步的壓縮,所以才需要出現了H.264。

     到底H.264好在哪?先讓我們將MPEG-2、MPEG-4(MPEG-4 Part 2)、H.264(MPEG-4 AVC、MPEG-4 Part 10)三者進行分辨率表現與所用帶寬的比較,無論MPEG-2、MPEG-4、H.264,三者都能達1920×1080i(非交錯)的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HD)、24fps(每秒更新24張畫面)的影像畫質,但傳輸帶寬上MPEG-2需要12~20Mbps,相對的H.264只要7~8Mbps,而MPEG-4則介于兩者間,更直接地說,若把MPEG-2的帶寬用作基準的100%,MPEG-4要達相同效果只需要60%帶寬,H.264更是低至40%,約為原MPEG-2的1/2~1/3。

     值得一提的是H.264標準采用的熵解碼有兩種:一種是基于內容的自適應變長編碼(CAVLC)與統一的變長編碼 (CAVLC)結合;另一種是基于內容的自適應二進制算術編碼(CABAC)。CAVLC與CABAC根據相臨塊的情況進行當前塊的編碼,以達到更好的編碼效率。CABAC比CAVLC壓縮效率高,在相當畫質的情況下可以節(jié)省 20%左右的帶寬,但要復雜一些。

 標簽: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頁
本文導航
廣告聯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