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說一下為何H.264又被人稱為MPEG4-AVC,MPEG系列的標準歸屬于ISO/IEC,但另一方面以制訂國際通訊標準為主的機構:ITU-T,在完成H.263(針對視頻會議之用的串流視頻標準)后展開了更先進的H.264制訂,且新制訂是與ISO/IEC機構連手合作,由兩機構共同成立一個名為JVT(Joint Video Team)的聯合工作小組,以MPEG-4技術為基礎進行更適于視頻會議(Video Conference)運用的衍生發(fā)展,也因為是聯合制訂,因此在ITU-T方面稱為H.264,在ISO/IEC的MPEG方面就稱為MPEG-4 Part 10(第10部分,也叫ISO/IEC 14496-10),MPEG-4 Part 10的另一個代稱是MPEG-4 AVC(Advanced Video Coding,先進視頻編碼),多個名稱其實是一個意思,即H.264=MPEG-4 Part 10=ISO/IEC 14496-10=MPEG-4 AVC。
那么,H.264到底與MPEG-4有何差別呢?更準確地說MPEG-4 Part 10與MPEG-4 Part 2有何差別?為何需要再訂制出MPEG-4 Part 10呢?直接沿用MPEG-4 Part 2難道不行?
到底H.264好在哪?先讓我們將MPEG-2、MPEG-4(MPEG-4 Part 2)、H.264(MPEG-4 AVC、MPEG-4 Part 10)三者進行分辨率表現與所用帶寬的比較,無論MPEG-2、MPEG-4、H.264,三者都能達1920×1080i(非交錯)的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HD)、24fps(每秒更新24張畫面)的影像畫質,但傳輸帶寬上MPEG-2需要12~20Mbps,相對的H.264只要7~8Mbps,而MPEG-4則介于兩者間,更直接地說,若把MPEG-2的帶寬用作基準的100%,MPEG-4要達相同效果只需要60%帶寬,H.264更是低至40%,約為原MPEG-2的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