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60英寸液晶電視要多少錢?10年前是18萬元,現(xiàn)在可能只要2700元。這個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液晶顯示產品”降價之兇猛。而且,這樣的趨勢,現(xiàn)在還有加速的“動力”。尤其是是在大尺寸顯示產品上,65英寸以上液晶顯示產品售價,過去兩年已經下降一半。
為何液晶如此大降價呢?
近日,大屏君注意到一個“烏龍事件”:有媒體報道,京東方合肥10.5代線量產,65英寸要比韓國對手壓低20%價格出售。雖然最后證明,這只是一個“假消息”(用腳后跟想也會知道,京東方不會有高價不賣,偏偏要賣低價),但是卻直接說明了近年來大尺寸液晶降價的核心原因——新世代線的投產。
2017年開始,包括8.6代線和10.5/11代線進入逐漸投產期。這兩種生產線都是為大尺寸液晶而設計的。其中,8.6代線雖然玻璃基板擴大不是很大——從8.5代線的2200*2500mm增加到2250mm*2600mm——尺寸變化不大,但是在大尺寸切割的經濟性上顯著增加:8.6代線58英寸6片的能力直接對標8.5代線55英寸6片;8.6代線65英寸4片可達到玻璃基板經濟利用,而8.5代線只能切割3塊65英寸面板,玻璃基板面積亦浪費三分之一。
某種意義上,8.6代線能夠補充市場對50-65英寸產品的經濟性需求;10.5代線則能提供65-85英寸產品的經濟切割能力。2017年群創(chuàng)全球第一條8.6代線投產,之后又有惠科、中電子綿陽和咸陽三個項目投產;同時,京東方合肥10.5代線投產。目前,大尺寸線還有華星兩條10.5/11代線、群創(chuàng)一條10.5代線、京東方武漢10.5代線在建、惠科鄭州10.5代線、LG韓國OLED 10.5代線規(guī)劃中。
大屏君草草算了一下,全球已經投產和開工的(不含規(guī)劃階段的),面向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線加起來有3500億元的上游投資,這構成了大尺寸液晶面板降價的基礎。同時,高世代線更高的產能和玻璃基板利用率,則構成了大尺寸面板價格下降的直接動因。
上文提到的烏龍報道,本質是錯將京東方的成本優(yōu)勢報道成了價格下降——但是,沒有成本優(yōu)勢,則永遠不會有價格下降。
便宜的產品才有“大”規(guī)模的市場
8.6代線和10.5代線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必然造成產能增長:大屏君計算了已經建成的8.6代線和10.5代線,如果都只切割65英寸面板,最大的供給可能。這個數(shù)字居然高達2200萬片以上——而2017年,全球65英寸以上面板總銷量不過千萬臺多一點,這還是連續(xù)兩年幾乎翻番的市場成長的成果。
所以,大屏君有如下結論:大尺寸面板的供給爆炸式增長,必然需要爆炸式開啟的大尺寸需求市場。而擋在大尺寸液晶需求規(guī)模之外的第一堵墻不是別人,正是“價格”。如果不能有價格的下降,巨大的上游產能也就無法消化。
60英寸液晶電視跌破3000元,65英寸電視跌破4000元,75英寸電視跌破8000元,畫面寬度超過1.9米的85英寸電視跌破20000元……這種市場大跳水,著實推動著大尺寸顯示應用產品的普及。2014年到2017年,65英寸以上液晶顯示設備全球銷量持續(xù)保持翻番的發(fā)展勢頭。國內市場更是在70英寸及其以上產品上走出了從2014年前不足3萬臺每年,到2016-2017年達到了30萬臺,增長近10倍的成績。
對于大尺寸電視的消費能力,大屏君有一個小數(shù)據(jù)分享:2006年,國內液晶電視銷量剛剛突破五百萬臺,那時候主流產品價格在6000-20000元。如果不考慮經濟增長和購買力變化,國內市場對6000元以上高檔大尺寸電視的消費能力,也至少有500萬臺——對應目前65-85英寸產品的價格空間。
如果考慮了購買力伴隨經濟增長變化,2018年與2006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大屏君覺得,如果有消費的必要性,國內5000元以上彩電市場都可能在千萬臺規(guī)模。而彩電企業(yè)撬動這種高端市場的法寶就是“更大的畫面尺寸、更低的價格”。
廉價大液晶,有望改變商用和工程顯示市場
2018年,大尺寸液晶市場另一個“細分領域”的變化是:智能會議平板的新品量,同比增長近10倍。
大屏君注意到,智能會議平板產品2016年銷量只有不足2萬臺,2017年銷量翻番后,也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且在超過百萬臺的零售商務會議顯示產品市場,占比非常小。這樣一個市場,突然大量廠商加盟進來,原因何在呢?即是看中了大尺寸液晶產品的“低價”趨勢。
在商用和工程市場,類似的規(guī)律很多。比如,教育采購中的交互多媒體顯示設備,成套均價一直在1.5萬左右——無論是50英寸液晶,還是激光投影,或者現(xiàn)在的75英寸液晶產品,都必須進入這個“財政能力允許的空間”才能有“大的收獲”。
或者說,工程和商用市場具有“更大的選擇理性”,在“財力剛性約束”下,價格下降對這些市場是否采購大尺寸液晶具有“一票否決”的作用。歷史數(shù)據(jù)也表明,只有20000元以下的液晶顯示產品才有大量的銷售,只有10000元以下的產品才能成為普及的主流選擇。大屏君認為,“大多數(shù)行業(yè)中,價格從來都是規(guī)模的代名詞”。
因此,近年來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價格下降,已經徹底改變了工程和商用領域液晶產品的“使用結構”。大尺寸產品的普及,成為一種趨勢。而大尺寸液晶進入市場,勢必對一些競品技術形成挑戰(zhàn)。前面已經有教育顯示市場液晶與投影平分秋色的案例,現(xiàn)在還有液晶和投影在商用零售市場的競爭,未來這種較量的空間是不是會進一步擴大,還有待于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價格“進一步下滑”。
大液晶開拓新應用,產業(yè)增值亦可期
廉價的大尺寸液晶只是僅僅擠占了“小尺寸”產品的市場份額嗎?大屏君覺得這個結論難免以偏概全。
的確,在彩電市場,55英寸成為主流,是對42英寸的代替;42英寸問鼎王位的時候則是對32英寸的市場地位的顛覆。在教育市場,65英寸液晶取代55英寸的統(tǒng)治地位只有一年時間,就迎來了2017年70英寸對65英寸的淘汰,而現(xiàn)在70英寸也在面臨75英寸的空前挑戰(zhàn)……
但是,這些“大”代替“小”的領域,都有一個規(guī)律:即,原有的小尺寸并不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無論是居家電視還是教室顯示,畫面都是越大越好(前提是能放下,買得起)。
所以,大屏君對以上結論反推和逆推,亦得出兩個觀點:1.一些領域,恰是只需要小尺寸的顯示產品,這些領域大尺寸價格再是低廉,也無法戰(zhàn)勝小尺寸的必須性;2.另一些領域和應用類型,小尺寸基本連“對付著用”都不行,沒有廉價的大尺寸液晶,也就沒有這些應用市場的開拓。
大屏君,特別重視后者所代表的“廉價大尺寸液晶開拓出的產業(yè)增值空間”:例如,在廣告產品市場,數(shù)字標牌的優(yōu)勢很明確,但是產品普及之路著實被成本壓制,F(xiàn)在75英寸大液晶價格不斷下降,是不是可以驅動這一市場的發(fā)展呢?再例如,拼接墻市場,“屏縫比”始終是一個重要參數(shù),這也是大尺寸單元的優(yōu)勢所在,大尺寸液晶廉價化,必然驅動大尺寸單元液晶拼接的出現(xiàn)與應用。
大屏君深信量變導致質變這句話:現(xiàn)在,一方面液晶顯示的尺寸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價格越來越低——兩個量在發(fā)生劇烈的變化,這必然導致對應的應用市場出現(xiàn)一些新的“質”的革命。也許現(xiàn)在還無法描述清楚這些革命具體是什么,但是做好迎接新未來的準備、努力去創(chuàng)造新未來,是大尺寸液晶廉價時代每一個顯示人的使命——更何況,上文提到的已經量產的折合2000多萬塊65英寸單元的產能外,還有至少折合4000萬塊65英寸單元的產能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