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哨的噱頭!吐槽電視八大雞肋功能

來源:泡泡網(wǎng) 更新日期:2013-02-22 作者:佚名

    春節(jié)期間,兩位親戚向我咨詢買臺什么樣的客廳電視比較好。這兩位親戚年紀都偏大,對電腦操作也不太熟悉,加上購物習慣的使然,我只能陪同他們?nèi)チ颂思译娰u場,對著各個產(chǎn)品的實物分別給他們參謀建議。

    從賣場回來后,兩位老人不禁對我發(fā)了一番牢騷,原因就是現(xiàn)在的電視機功能太多了,讓他們眼花繚亂,甚至感到非常的迷惘。也正是這番牢騷讓人有了撰寫此文的最初動力。

    確實,如果你去彩電賣場轉(zhuǎn)轉(zhuǎn),就會發(fā)現(xiàn)各個廠商對各種新功能、新概念的宣傳是多么的夸張:電視機能上網(wǎng)早就不再新鮮,能用電視機交水費、電費煤氣費也不再神奇,有的電視機剛宣稱支持手勢控制,就有電視機跳出來宣傳我說話就能控制;有電視說我能讓兩個人同時看不同的節(jié)目,立刻就有電視跳出來說我的電視機能管理用戶的健康....總而言之,新功能新概念雖然不少,但亂象環(huán)生,消費者也往往弄的云里霧里,被忽悠,為那些很難一用的功能花冤枉錢更是家常便飯...

    1、好不和諧互相干擾的一屏雙顯功能

    正常的電視機只有一個屏幕,因此很多人家里都會圍繞遙控器的控制權(quán)發(fā)生所謂的“客廳戰(zhàn)爭”。因此一些電視機廠商就推出了的“雙通道一屏雙顯”功能,允許兩個觀眾在一臺電視機上同時收看兩個不同的節(jié)目。

    現(xiàn)在的雙通道電視機的原理大都是利用偏光式3D電視的成像原理讓電視機同時顯示2場畫面,讓A用戶看到的是左眼幀畫面,B用戶看到的是右眼幀畫面。

    這項技術(shù)雖然創(chuàng)意不錯,但實際應用時問題也不少,例如現(xiàn)階段左右兩人畫面的分離度很難做到100%徹底,A在看自己畫面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看到B的畫面,B也是如此,就如同揮之不去的鬼影一般惱人。音響方面,一個人必須佩帶耳機,否則會出現(xiàn)伴音干擾。在信號源方面也有不少限制,例如有的雙通道電視只能讓一個人看有線電視信號,一個人看HDMI等端子的信號,兩人想同時看有線電視?依然不太方便。此外,這種技術(shù)也讓每個人看到的畫面在分辨率上有損失,特別是垂直方向的清晰度只有正常畫面的一半,很難讓人滿意。

    2、看起來很炫用起來很累:手勢操控

    多少年來,我們都習慣了用遙控器操作電視機,但是現(xiàn)在有廠商推出了手勢控制技術(shù):只要對著電視機揮揮手,或者舞動手指,就能對應不同的指令,實現(xiàn)換臺等控制。

    這項技術(shù)說實話確實挺炫的,但是真用來就知道有多麻煩了。首先要保證房間有足夠的亮度,否則電視機前面的攝像頭是識別不了你的動作的。其次操控時你的動作要慢、要輕,太快的話電視機也是識別不了的。最后就算你都做對了,你還發(fā)現(xiàn)能控制的功能也不過那么幾個,換臺、調(diào)音量...加上手臂還要在空中揮舞,時間長了相當累人,反而不如拿著遙控器按幾下來的省勁、愜意。

    3、遇方言立刻傻眼:語音操控很挑剔

    如果說手勢控制還要揮動胳膊,比按遙控器更加費勁,那么語音控制技術(shù)看起來要省力多了,事實上語音操控技術(shù)也是這兩年智能電視都非常喜歡炫耀的一項功能。這個功能的初衷不錯,畢竟說話比按遙控器要簡單的多,但實際上,語音操控技術(shù)距離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一就是語音的識別率問題。就拿咱中國來說,地大物博,方言多達幾十種,就算主流的方言也有好幾種。但現(xiàn)在的智能電視語音識別技術(shù)大都只能支持標準的普通話,極個別可以識別四川話、粵語等少數(shù)幾種方言,極大的限制了用戶的自由度。

    其次是語音操控的實用性普遍不太好。大多數(shù)電視機的語音操控只能實現(xiàn)簡單的電視機控制,例如開關(guān)機,換臺、搜索網(wǎng)絡視頻,并且必須嚴格按照廠商預設的口令說話,如果想按照咱正常的語言邏輯和電視機交流還是挺難的。

    我的兩個親戚就試用了好幾個品牌電視的語音操控功能,由于老人家有一些南方口音(其實還好,不算很重),電視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無法識別的情況,因此老人家開始還覺得挺有意思,后來則完全對語音操控失去了興趣,不知道電視機廠商看到以后會作何感想。

    4、無線推送才是王道:MHL用的太辛苦

    MHL是最近不少廠商都愛顯擺的一個新技術(shù),這個技術(shù)就是利用一根USB線讓手機、PAD和電視機連接,將手機上的照片、視頻在電視機屏幕上播放出來。

    這個功能最雞肋的地方就是那根USB線。由于有一根線的存在,我們想要用這個功能只能在電視機周圍很小的范圍內(nèi)(基本上1米以內(nèi),誰見過3、4米的USB線?)活動,而且這個功能其實只是把手機、PAD的畫面“拷貝”到電視機上,分辨率不匹配帶來的粗糙感也很難避免。想要躺在沙發(fā)上就能痛快的看手機、PAD里的照片、視頻?還是考慮DLNA、AIRPLAY之類的無線推送技術(shù)吧,很成熟,也比這個MHL要自由自在多的多。

    5、用電視管理健康:只是聽起來挺美

    有些廠商給電視機配備了健康管理系統(tǒng),并且當做一個很大的賣點來宣傳。號稱用了這種電視機可以讓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隨時了解、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特別適合老年人。

    這項功能說實話概念確實挺好的,也很能打動那些準備為父母買電視機的消費者的心坎。但實際使用的時候,這個健康管理只能測量一些常規(guī)的數(shù)據(jù),比如血壓、心率,體重、以及身體的脂肪含量,要檢測這些指標不僅要讓電視連上網(wǎng)絡,還要單獨購買獨立的測試組件,每次還要開電視、進入健康管理功能菜單,使用步驟多,提供的身體指標卻又很少,要想實現(xiàn)全面的健康管理其實并不容易。

    6、畫虎不成反類犬:山寨的體感游戲

    自從任天堂發(fā)明Wii游戲機之后,這種全新的,將娛樂和運動融為一體的休閑方式就得到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追捧,因此隨后很多廠商也將這項功能融入到了電視之中。

    不過遺憾的是,這種模仿更多的只學到了“皮”、而沒有學到“骨”,例如最重要的靈敏度、流暢性都很難做到完美,卡頓是家常便飯,反應不靈更是隨時可見;此外這些電視機廠商的體感控制器大都做工簡陋、加上游戲軟件的畫面簡單、類型簡陋,因此也只能讓人體驗一把而已,想玩的爽,還是得購買專門的體感游戲機。

    7、回家電視上辦公:典型的裝逼范兒

    隨著智能電視的流行,一些廠商又開始考慮給電視機配備上辦公功能,宣傳的口號聽起來也很不錯,讓你在家里看電視的時候也能隨時隨地辦公。例如用WORD處理個文件,或者用EXCLE處理個表格,處理完了再同步到云端,到單位也能繼續(xù)辦公。

    這種思路從根本上說已經(jīng)違背了大多數(shù)人的習慣。畢竟電視機是一個用來娛樂的平臺,誰又愿意在一個娛樂的平臺上來辦公呢?況且現(xiàn)在的電視大都沒有好用的文字輸入法,操控時也沒有鼠標那么靈活,就算能夠處理WORD、EXCEL效率也極為低下,更別說大屏幕上查看文字的可視效果有多低劣,因此相信但凡是工作需要的人,都不會腦殘到在電視機上處理這些文檔的程度,在電腦上甚至PAD上操作的效率都要高很多很多。

    8、網(wǎng)頁瀏覽:文字太小真心看不清啊

    現(xiàn)在很多電視機都搭載了網(wǎng)絡瀏覽器,因此用電視機上網(wǎng)就成了一個看似很時髦的行為。那么這個功能真的好用么?在小編看來,這個功能兼職雞肋到了極點。

    首先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電視機的瀏覽器就是PC版本的簡單移植,瀏覽器的窗口、菜單布局根本沒有考慮電視機操控模式的局限,非常難用;其次絕大多數(shù)電視機沒有全鍵盤遙控器,想要輸入網(wǎng)址都非常費勁,即便是一個簡單的網(wǎng)址也能讓不少人失去繼續(xù)使用的信心。最后現(xiàn)在的網(wǎng)頁基本都是為PC設計的,很多網(wǎng)頁上文字眾多,字體也很小,即便是在電視機的大屏幕上顯示,在正常的觀看距離也難以讓人看清,更別提什么痛快的沖浪了。

    后記:

    其實電視機從誕生以來的幾十年時間里,電視機行業(yè)追求的都是更大的尺寸、更好的畫質(zhì)/音質(zhì)。但是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浪潮迅速影響到了彩電行業(yè),加上畫質(zhì)的進化提升遇到了階段性的瓶頸,各個電視機廠商因此都主動或者被動的開始了新的探索:那就是賦予電視機更多的功能,吸引消費者對電視機的使用興趣。

    而這次對這些新功能的吐槽歸根結(jié)底還是希望這個行業(yè)能正常健康發(fā)展,而不是僅僅依靠不成熟的功能和天花亂墜的概念去讓消費者受傷,而我們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功能能夠真正的成熟,革新,帶來用戶使用體驗的改善,而不僅僅再是一個個花哨的噱頭。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關(guān)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