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新聞

阻礙解決 3D電視未來兩年必將迅速普及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10-08-12 作者:灰石

我國3D顯示技術儲備先進

    近日,中國3D電視技術暨產業(yè)發(fā)展論壇召開,與會專家預計,3D電視1-2年內將迅速實現(xiàn)普及。據(jù)奧維發(fā)布預測數(shù)據(jù),三年內國內3D電視銷量為2.92萬、192萬和476萬臺,增速大幅提升,從下半年開始將進入快速普及發(fā)展期。而另一知名市場調查機構iSuppli則預計,2010年全球3D電視的銷量達到420萬臺,2011年的銷量將達到1290萬臺,2012年達到2740萬臺。

    這些數(shù)據(jù)都顯示了3D電視發(fā)展的強勁沖力。目前,三星、索尼、夏普、LG、康佳、TCL、長虹、海信等多家彩電廠商都推出了3D電視產品,隨著3D電視標準積極規(guī)劃和訂立,片源問題和觀看舒適度的解決,3D電視將在未來幾年內快速普及。

   

    我國擁有良好的3D顯示技術基礎,相比液晶技術而言,我國3D技術的研發(fā)儲備要強得多。

    據(jù)了解,我國3D電視產業(yè)技術方面并不落后于日韓,早在2009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上,國內彩電企業(yè)海信、TCL等展示了自行開發(fā)的3D電視樣機,而且還在3C圖像處理芯片、3D動畫內容制作等方面已經擁有一定產業(yè)基礎?埔、巴可、奧圖碼等企業(yè)也推出了3D投影解決方案。

    目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都對3D立體顯示進行了研究,并已有多項自己的科研成果,重慶大學還專門成立了3D顯示專業(yè),另外,目前我國進行3D顯示技術研究的企業(yè)已有幾十家。

    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是TCL投資建立的一家專門研究開發(fā)3D電視的公司,該公司的營銷總監(jiān)巨新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與國外相比,我國的3D技術并不差,可以說與國外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我國對立體視頻技術的研究也已有20年的歷史,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飛快發(fā)展,現(xiàn)在我國自主研究的立體電視,不但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三維現(xiàn)實需要配戴眼鏡的束縛,裸眼就能觀看立體效果,而且,在立體顯示效果上,取得了讓國際矚目的成績。

    例如天津三維公司目前就擁有3D顯示方面科研成果40多項,其中獲得國際金獎和特等獎的成果有5項,獲得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成果獎的有10多項。另外,天津三維還取得國內外專利20多項。同時還將各種立體成像產品遠銷到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目前,包括海信、創(chuàng)維、康佳、TCL、長虹等國內彩電廠商都已推出3D電視,并在市場開始銷售,在3D畫面顯示效果方面也并不比外資品牌3D電視差。

3D電視標準正積極制定

    日前,為了給3D產業(yè)的發(fā)展盡早掃清障礙,工信部專門成立了3D立體顯示標準研究組,正在推動3D標準的訂立。6月26日,在3D電視新品體驗交流座談會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劉全恩透露,國內《立體電視術語》以及《立體電視圖像質量測試方法》兩項3D電視標準已經得到批準并立項。這是國內3D電視標準制定工作首次得到確認。

    在座談會上廣電總局、工信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將聯(lián)合電視廠商,分別就3D電視內容制作、傳輸解碼、顯示終端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不僅僅3D電視,3D眼鏡、3D攝像機、3D照相機、3D播放機等相關標準也會逐步制定和出臺。

    3D電視系統(tǒng)要求及測試標準體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3D電視通用基礎標準,二是3D電視評價技術方法及測試標準,三是3D電視產品類標準。其中,產品類標準又包括3D電視接口標準、系統(tǒng)性能標準、通用結構標準、接收設備標準以及應用類標準,接下來這些標準也將陸續(xù)立項。不過,這些標準并非由工信部一家制定,“廣電總局也會制定3D電視的相關標準!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所長趙新華也表示,早在今年初,我國就組織技術專家和企業(yè)一道研究3D電視產業(yè)標準制定工作。經過考察國際上3D電視發(fā)展的現(xiàn)狀,我國3D電視的標準制定工作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研究和測試方法,現(xiàn)正在與各個企業(yè)進行對接測試。

    日前,工信部AVS標準(數(shù)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宣布,中國首部3D電視編碼和解碼標準已于日前完成定稿,近期已上交工信部、國標委等國家相關部委審批。工信部AVS標準工作組秘書長黃鐵軍向媒體介紹,AVS推出了我國首套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立體電視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已經完成了全部的開發(fā)工作,無論是標準制定,還是立體編解碼器等系統(tǒng),我國均擁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按饲爸袊鴽]有自己的3D電視編碼和解碼標準,最新制定完成的這套標準填補了中國在3D電視標準上的空白”,黃鐵軍說。

    3D電視標準的提前明確將對整個消費市場和制造產業(yè)良性快速發(fā)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看到,針對3D電視,一改以往“標準制定嚴重滯后產品和市場發(fā)展”的狀況,實現(xiàn)了標準與產品、市場同步發(fā)展是一大突破!3D標準的制定,將為我國3D電視產業(yè)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睒I(yè)內專家表示。

    中國質量協(xié)會用戶管理委員會主任樊天順認為,隨著標準的逐漸建立,3D電視將從各說各話的宣傳中回歸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中來,避免像此前液晶電視因標準出臺遠落后于市場而造成的產品魚龍混雜、炒作概念滿天飛的局面,消費者也因此具有更加放心的消費環(huán)境。

3D立體顯示技術優(yōu)點眾多

    人的雙眼在自然界中看到的是三維景物,因此能夠再現(xiàn)真實的三維景物一直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繼黑白、彩色、高清晰度電視之后,立體電視必將成為電視技術的下一個發(fā)展方向,是電視技術發(fā)展的未來。

    在“3D”里面的“D”,是英文單詞Dimension(線度、維)的首字母,3D指的就是三維空間。與普通2D畫面顯示相比,3D技術可以使畫面變得立體逼真,圖像不再局限于屏幕的平面上,仿佛能夠走出屏幕外面,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盡管3D顯示技術分類繁多,不過最基本的原理是相似的,就是利用人眼左右分別接收不同畫面,然后大腦經過對圖像信息進行疊加重生,構成一個具有前-后、上-下、左-右、遠-近等立體方向效果的影像。

    相對于傳統(tǒng)的電視機而言,3D電視能夠呈現(xiàn)出來的圖像不再局限于平面,畫面大小也不再受屏幕大小的約束,觀眾會仿佛看到海豚在自己身邊優(yōu)雅游動,鳥兒從頭頂輕輕掠過,足球朝你的面門飛速襲來……這些場景都是以往平面成像的電視所難以表達出來的。

    主流3D電視技術,主要分為裸眼式和眼鏡式。由于成本較高,裸眼式還主要用于公用、商業(yè)等場合,并未進入消費級領域。而眼鏡式則是市場中的主流,這種技術方案主要分為色差式、偏光式和主動快門式,這也是按照平常所說的色分法、光分法和時分法。

主流3D技術優(yōu)缺點

各方努力解決3D片源問題

    “要發(fā)展3D產業(yè),首先要加強內容方面的建設!痹谌请娮又袊偛砍蘸槌设伎磥恚瑑热菔悄壳3D產業(yè)最大的瓶頸。不過據(jù)統(tǒng)計,2009年3D電影一共有16部,2010年3D電影數(shù)量能達到30部。另外,美國、歐洲、日本都在近兩年開展了3D內容的轉播業(yè)務。無論對衛(wèi)星、有線,還是對其他的播出方式,各個電視臺都有非常具體的計劃。

    據(jù)了解,廣電總局領導杜百川早在4月份的索尼3D電視發(fā)布會上就曾宣稱,國內首個3D頻道即將開通。目前,天津已經在內容和技術上開始籌備3D頻道,屆時頻道內容除了3D電影、電視劇等節(jié)目外,還將有3D演播室內的新聞播報以及各種現(xiàn)場直播。除了天津之外,國內已有7-8家電視臺正在關注3D技術的發(fā)展情況,已經或將在立體電視節(jié)目或者立體電視頻道方面做一些嘗試。

    由中國廣電協(xié)會、中國國際文化藝術公司、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臺、國際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發(fā)起,聯(lián)合國內二百多家電視臺及一百多家影視、演藝機構組建的中國3D影視行業(yè)產業(yè)聯(lián)盟,集合了目前國際最先進的3D電影電視成熟技術和豐富的3D影視解決方案,解決了3D片源內容瓶頸、解決了3D影視的直播、轉播、轉制技術難題,使成熟3D影視技術真正能夠投入院線級、廣播級應用。

    據(jù)海信彩電寧波分公司叢總介紹,海信方面也正在自行投資制作一些效果好的3D片源,然后放在海信的藍擎后臺服務器內,可供顧客在線觀看3D電影。現(xiàn)在在各大商場可以看到演示的3D電影主要有《馴龍高手》,《阿凡達》、《地心歷險記》等影片。對這些影片有興趣的顧客都可以拿移動硬盤到各大家電賣場海信專柜進行拷貝。

    今年2010南非世界杯,雖然國內3D世界杯轉播計劃擱淺,但仍出現(xiàn)了“50家英國影院、20家意大利影院、少數(shù)香港影院和100塊韓國銀幕”參與這次3D世界轉播的重大營銷事件。按照預定計劃,美國、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巴西等國家通過特定的3D電視臺對本屆世界杯進行了3D電視直播。

    外資彩電廠商三星、松下、LG等彩電企業(yè)也均表示,目前已經在打造3D產業(yè)的全產業(yè)鏈上開始下功夫。在發(fā)展進程中十分重要的內容片源上,很多彩電企業(yè)都在進行各種嘗試和努力,積極與內容制造商合作,例如松下與好萊塢結成伙伴關系,三星與夢工廠結成伙伴關系,等等,這些企業(yè)正在與全球的核心電影和廣播電視供應商一起推進內容平臺的合作。

    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影、游戲和體育賽事采用3D技術制作或轉播,此前制約3D發(fā)展的片源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另外,2D到3D的轉換也是3D影視內容提供的有力支持,據(jù)了解,好萊塢已經有20~30家公司開始了2D到3D電影內容的轉換試作,并進行商業(yè)化試水。相信不久之后,3D電視的內容儲備將得到很好的完善。

觀看舒適度問題急需解決

    “與2D顯示不同,3D畫面是在人的大腦中形成的,任何不符合人類視覺系統(tǒng)觀看規(guī)律的3D內容和顯示效果都會給人帶來不舒適感。因此,3D顯示除了要凸顯藝術震撼感之外,還必須是舒適宜人的!碧旖虼髮W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侯春萍表示,“3D顯示的舒適性問題是3D終端產品推向市場的巨大挑戰(zhàn)。面對越來越豐富的3D內容和終端,標準問題是3D產品市場化需要率先解決的問題!

    視覺舒適度是觀看者在觀看立體圖像時主觀感受到的舒適程度,具體表現(xiàn)在觀看立體圖像一定時間后眼睛的疲勞程度和身體的反映狀況等。與平面顯示不同,如果呈現(xiàn)給觀看者的立體圖像不符合人類視覺系統(tǒng)的成像規(guī)律,就會使觀看者產生視覺上的不舒適感,導致視疲勞、惡心、頭暈等癥狀。

    研究表明,人眼對呈現(xiàn)給左眼、右眼圖像的一致性要求很高,如果呈現(xiàn)給左、右眼的圖像的差異超過一定的范圍,人眼就無法融合成單一的立體圖像,從而導致觀看立體圖像時出現(xiàn)不舒適的癥狀。人體的健康和安全問題不容忽視,3D技術和產業(yè)的發(fā)展須以人為本。

    為了解決舒適度為敵,天津大學相關課題組圍繞立體圖像/視頻和顯示的舒適度研究,圍繞著立體圖像/視頻水平/垂直視差、立體圖像/視頻亮度、對比度、色度、質量不匹配度、立體圖像/視頻水平分辨率、深度分辨率、立體圖像/視頻調節(jié)會聚轉換關系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天津市科委的支持下,課題組正承擔著立體信息特征感知、質量評價基礎理論與顯示關鍵技術以及基于人類視覺認知特性的立體圖像質量客觀評價方法的研究。課題組圍繞視覺系統(tǒng)感知和立體信息處理原理,建立視覺重構模型,提出了多種立體信息評價方案。此外,該課題組正在積極參與國家音頻、視頻及多媒體系統(tǒng)與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制定工作,積極推進國家或行業(yè)標準,期望能促進3D技術和產業(yè)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健康發(fā)展。

    此外,上游企業(yè)正以各自的方式不斷改善面板技術,以之前獲得了眼科認證、不易引起視覺疲勞的IPS硬屏為例,一直在圍繞著舒適性能在推進其面板技術,以試圖最終突破3D電視的這一核心問題。

    根據(jù)3D電視每一只眼睛只能看到一半畫面的原理,若要圖像的流暢性,就需要提高畫面的刷新率,目前,一些上市的3D電視產品所使用的面板,普遍具備了4倍頻240Hz刷新率技術。

    而IPS硬屏的“閃爍背光+迅暢480Hz”的技術是依托高達480Hz的刷新率及IPS更勻速、迅捷的分子響應速度,在保證了超高刷新率的同時,閃爍背光技術在視覺暫留影像出現(xiàn)時能夠自動關閉背光,最大程度地避免了3D娛樂應用中因畫面“重影”而給觀看者造成的不適感。

    在解決上述問題之后,3D電視必將進入快速普及期。同時隨著今年以來3D電視浪潮席卷全球,消費市場關注度持續(xù)升溫,日前中國電子商會與新浪、百度、騰訊聯(lián)合進行的“3D電視消費市場需求調研報告”結果顯示,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消費者對3D電視整體認知快速提升,有72.5%的消費者表示聽說過3D電視,其中34.4%的消費者還對3D電視有一定了解。所以,未來兩年3D電視將成為發(fā)展最為迅速的產品,并實現(xiàn)全面普及。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最新平板電視觀察資訊

OFC2025丨長飛以創(chuàng)新科技賦能數(shù)字未來

當?shù)貢r間4月1日,美國光纖通訊博覽會及研討會(OFC)展覽盛大開幕,長飛公司以“Connect the World

HDMI 2.1b功能為娛樂系統(tǒng)設立新標桿

如果打算將所有這些影音產品組合成一套家庭娛樂系統(tǒng),對于家庭用戶來說還有更多好消息。由于HDMI&r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