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目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還沒有真正享受到高清視頻的樂趣,不過伴隨著新一輪的液晶等離子電視大戰(zhàn),以及數字電視在全國紅紅火火地普及,全民高清普及似乎指日可待,然而下一代高清碟機之爭的硝煙卻愈顯濃烈,EVD、HD DVD、Blu-ray(以下簡稱BD)到底誰會成為未來之王,或者出現前所未有過的三國演義之局面?不要忘記,在這三個標準之外,還不斷涌現出一些新的高清光盤技術,他們對未來巨大的市場也一樣是虎視眈眈。
作為三大主流高清碟機,EVD、HD DVD以及BD的特點都很鮮明,也各自有劣勢存在,而最近EVD聯(lián)盟推出的第二代EVD,即EVD2讓原本就沸沸揚揚的高清碟機之爭變得更加熱鬧,那我們首先來看看EVD2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6年底,由40多家EVD硬件商、內容商、渠道商成立的EVD產業(yè)聯(lián)盟橫空出世,黃光裕任主席,張寶全任秘書長。這似乎告訴世人EVD已經東山再起。EVD聯(lián)盟高調成立的背后,隨后該聯(lián)盟推出EVD2代碟機,這讓許多消費者感到迷惑。HVD和EVD的概念都還沒弄清楚,現在又出現了EVD2,這個EVD2是否就是EVD推出的第二代產品?它與HVD之間存在什么差異?
其實自國內EVD產業(yè)聯(lián)盟建立后,已經完成了和HVD的技術整合,EVD2是屬于這一產業(yè)聯(lián)盟建立后,推出的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碟機產品,而今后它也將成為國內主推產品,EVD將有可能將徹底淡出國內市場。
從技術上看,EVD2與EVD確實存在差異,EVD采用的是第一代芯片,還是由美國LSI公司提供的,而EVD2采用的是真正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與HVD所采用的芯片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在一些功能細節(jié)上做了稍微改動,如增設了USB接口和網絡等等,但它所能達到的清晰度和HVD是完全一樣的,它與HVD屬于同胞兄弟,只是在名字稱呼上不一樣,而且EVD2的分辨率只有960×720,也就是HVD原有的分辨率標準,而達不到EVD原有的1920×1080的標準。從技術角度來看,EVD2確實不能夠稱之為高清碟機。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么EVD2碟機卻不能兼容以前的EVD光盤。不再采用EVD技術的碟機為什么還要起名為EVD2?原因就在于由于HVD獲得了國內廣大DVD整機廠商的支持,而EVD在宣稱和品牌上有一定優(yōu)勢,所以就出現了打著EVD的名號,實際是HVD的所謂EVD2。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僅僅靠EDV2來抗衡HD DVD或者BD,那是絕對走不通的,先不說分辨率上的差距,對于消費者來說,600-1000元具有1080i倍線功能的普通DVD碟機比比皆是,消費者寧愿選擇技術成熟的倍線DVD,也不愿意選擇一款“偽高清碟機”。就筆者個人而言,EVD2絕對不是EVD聯(lián)盟最終的武器,它應該再同其他大容量紅光技術結合,最有可能的就是NVD。
NVD即新一代紅光高清視盤機,清晰度超過DVD4倍,由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研制。采用單面雙層格式的NVD光盤,容量已經達到12GB,與單面單層的15GB的HD DVD不相上下。
無論EDV2也好,還是NVD也好,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中國自己的核心技術。在DVD專利費上,中國企業(yè)是吃夠了苦頭的。據悉全球范圍70%——80%的DVD碟機產自中國。但因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單機成本的40%要用來交納專利費。粗略計算,若2006年我國DVD總產量為6800萬臺,則交納專利費就達13.6億美元。中國企業(yè)所得利潤因此大幅下滑。世界上的主要技術基本上都已經存在法定標準和事實標準。“一流的企業(yè)賣標準,二流的企業(yè)賣技術,三流的企業(yè)賣產品。”中國的家電業(yè)應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標準之爭。誰參與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誰就占領了技術的最高點,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
EVD現在有著國家的支持,不過技術上依然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國內EVD聯(lián)盟鬧得不亦樂乎的時候,HD DVD和BD的斗爭還在全球范圍內激烈的延續(xù)著,同時兩者也在努力爭取中國政府的支持,獲得打開中國市場的許可證。
從技術上看,HD DVD和BD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注重與DVD的兼容性。因此,從生產成本上和銷售價格上,具有優(yōu)勢。單純從技術上講,BD應該是領先的,無論是容量,還是NA值、坑跡的長度、軌道間距、保護層厚度,BD的技術都是先進的,但是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先進的技術,需要較高的實現成本。由于BD使用了波長為405nm的藍色激光和0.85的激光聚焦物鏡,因此無法和DVD兼容,必須投入全新的設備和生產線,生產成本將非常高昂。反觀HD DVD,盤片由兩張厚度為0.6mm的底板粘貼而成,其中保護層為0.6毫米,同現在的DVD相同,由于HD DVD采用開口率為0.65的物鏡,一方面可以和DVD保持兼容;一方面還可繼續(xù)使用DVD光盤生產設備,生產成本較低。再回頭看看BD,因為其設計與DVD毫不兼容,必然增加激光頭設計難度和成本。而HD DVD與DVD相兼容的盤片結構設計,讓光頭的設計難度大幅降低,從而間接降低了新光頭的成本。此外,由于BD采用的在1.1mm厚的底板上覆蓋0.1mm厚保護層的結構,通過使用厚度僅有0.1mm的保護層,雖然減少了由于光盤搖動而產生的失真,提高讀取質量,增加記錄密度,但是由于覆蓋層變薄,光盤的耐傷抗污性能隨之降低,為了保護光盤表面,不得不在光盤外面增加一道光盤盒。這也增加了BD光盤的生產成本,并加大了薄型驅動器的開發(fā)難度。在目前的市場環(huán)境下,價格因素是決定一個產品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
BD的一個最大優(yōu)勢是容量比HD DVD大。HD DVD單層容量15GB,雙層 30GB。而BD單層就高達23.3/25/27GB,雙層更高達46.6/50/54GB,絕對具有優(yōu)勢。如果按MPEG2中的1920×1080的HDTV標準衡量,碼率應該在19Mbps以上,這樣,一部133分鐘的標準的好萊塢電影,需要22GB左右的容量,HD DVD單面只有15GB,顯然還不能滿足需要,而BD最低也有23.3GB的容量,剛剛滿足需要。但在這個數字電視時代,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是一日千里,新的HDTV算法H.264/MPEG-4 AVC和WMV9誕生了,在2005CCBN展覽會上,筆者在國際知名公司TANDBGER的展臺前看到了H.264瞠目結舌,1920×1080的圖像只要10M的碼率,更加驚奇的是,該公司技術人員表示,該公司已經開發(fā)出只有6M碼率的HDTV壓縮系統(tǒng)。如果這么看,BD的大容量還有什么用呢,甚至普通DVD都可以實現HDTV。后者是微軟公司開發(fā)的高清晰高效率壓縮算法,1920×1080的圖像,碼率和畫質都比MPEG2高。因此,有了H.264/MPEG-4 AVC和WMV9這兩件武器,HD DVD可以不把BD的容量問題放在心上了,采用新的兩種高效編碼方式后,一部133分鐘的HDTV電影,需要的容量大概不到12GB。技術從來就包括軟件和硬件兩個部分,有時候軟件技術的提高,其效益可以大大超過硬件的技術優(yōu)勢。
其實從技術上的規(guī)格就可以看出,HD DVD和BD這兩大陣營對新一代光盤產品的切入點不一樣。我們知道,光盤根據用途不同,可以分為只讀型、一次性寫入型和可擦寫型三種。只讀光盤,也做ROM,光盤中的內容在光盤生產時就已經確定,盤片一旦制成,其內容不可改變,只能讀取。主要用于視頻盤和數字化唱盤以及各種多媒體出版物,特別是電影,好萊塢電影制片商需要的就是這種,對應的硬件產品是光盤播放機。和錄像機比較,相當于放像機,不同的是,放像機所播放的磁帶也可以用來錄制其他節(jié)目,而只讀光盤不能用來錄制別的節(jié)目,只能播放已經錄制好的電影節(jié)目。與此相對應,還有可以錄制節(jié)目的光盤。根據性能,還可分為一次寫入型(Recordable)光盤和可擦寫型(Rewriteable)光盤。一次寫入型光盤買來時為空白盤,可以分一次或幾次對它寫入數據,但寫入內容以后不能再進行修改,等于變成一張只讀光盤了,一般可用于資料的永久性保存,也可用于自制多媒體光盤或光盤復制。對應的硬件就是一次性光盤錄像機。而可擦寫型光盤,允許重復讀寫,就相當于錄像帶一樣,可以用來反復錄制節(jié)目。對應的硬件是可擦寫型光盤錄像機。
2002年2月19日9C發(fā)表的新一代光盤BD的統(tǒng)一規(guī)格0.9版和2002年6月份開始正式對外公布的BD 1.0版,實際上是可擦寫型光盤的標準,按此標準生產的機器只是可擦寫型的光盤錄像機而已,和播放HDTV電影的播放機是不同的產品。假如現在購買了一臺按此標準生產的BD錄像機,日后真的發(fā)行BD光盤的HDTV電影節(jié)目的時候,把光盤放在這個錄像機里面根本不能播放,該機只能播放自己錄制的HD電視節(jié)目。BD陣營的起點放在了HD電視節(jié)目的錄像上,而錄像機這個產品有個特點,除了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并不是很有市場。
而首次批準的HD DVD標準,就是用于播放HD電影的光盤播放機。BD的光盤容量相對于HD DVD而言要高,對于HD錄像機來說,是有必要的,而對于電影播放機,只要能滿足電影的長度要求即可。從目前的整個世界市場狀況來看,人們對HD電影的光盤播放機的需求遠遠要比HD電視節(jié)目的錄像機要迫切,HD光盤錄像機市場需要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HDTV節(jié)目,沒有HDTV節(jié)目,在高清晰度的錄像機又有什么用呢?而HD DVD播放機要解決的正是HDTV節(jié)目的問題,有了HD DVD,人們就可以看到精彩的HDTV電影,而這些節(jié)目只有美國日本等少數國家可以通過當地的數字無線、有線、衛(wèi)星電視才能收到,F在重要的問題是有和無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靠HD光盤錄像機是沒有用的,必須靠HD DVD播放機。SONY在2003年4月10日推出藍光DVD錄像機BDZ-S77。假如將來新的BD電影碟片發(fā)行后,并不能播放。
2004年,BD和HD DVD不約而同地確定H.264/ MPEG-4 AVC和WMV9為視頻編碼標準,比如2小時的HDTV節(jié)目,如果使用MPEG2最小只能壓縮至30GB,而使用H.264、WMV9這樣的高壓縮率編解碼器,在畫質絲毫不降的前提下可壓縮到15GB以下。2005年2月底,DVD理事會批準了HD DVD最后一種產品HD DVD-R的1.0版標準,至此,HD DVD三種標準全部完成。隨后又公布了一種8厘米的規(guī)格,相當于DVD的D9。
其實就從技術角度上講,BD絕對領先,光盤結構為1.1mm盤片+0.1mm保護層,光盤容量大,單面單層25G,單面雙層達50G。而HD DVD雖然也采用藍光,但光盤結構和DVD相同,單面單層15G,單面雙層才30G。但是經過4年的角力,HD DVD居然從重重包圍中成功突破,并領先BD在日本和美國上市。其突圍的根本原因就是HD DVD的技術“相對簡單”,更易實現產業(yè)化。不過2007年兩者之間的天平會不會打破呢?
其實下一代高清光盤的斗爭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容供應商的支持,目前HD-DVD陣營的主要成員包括東芝、微軟、英特爾、環(huán)球、NEC和三洋,藍光標準的主要支持者包括索尼、三星電子、飛利浦、松下、迪斯尼、二十世紀?怂、華納兄弟以及派拉蒙等等。從實力來看,兩者確實都是半斤八兩。而這一點上,EVD(EVD2)確實就顯得弱勢了許多,不過EDV的價格優(yōu)勢確實是HD DVD和BD目前難以企及的。
實際上,藍光播放器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中不斷下調,但目前藍光DVD價格仍在500至600美元,加上每張藍光碟片價格高達150至400元人民幣,高昂的成本可能很難說服中國消費者為其埋單。
對于藍光的價格瓶頸,索尼總裁StanGlasgow近日在世界消費電子展上表示,DVD花了三年時間才將價格降到299美元至399美元,“預計藍光播放器也會用同樣的時間,三年內藍光DVD將降到這一價格范圍!
不過藍光包含高額的專利費,特別是BD尤為如此,即使從長期看,價格也難以下降到2千元以內的程度,相比之下 HD DVD更有可能率先實現低價銷售,不過要想實現目前EDV2的水平,確實難度也相當大,至少得2年的時間,才有可能接近2000元人民幣的水平,而這個時間差,對EVD聯(lián)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采用紅光技術的EVD必須得解決兩個問題:技術容量上的問題,再者便是內容供應的問題。、
EVD聯(lián)盟宣稱,2006年底之前,EVD將擁有全球八大影業(yè)公司派拉蒙旗下1500部影片的發(fā)行權,不過目前來看,這個僅僅是個口頭上的承諾。別忘記,派拉蒙早已加入了豪華強大的HD-DVD陣營,EVD如果不能夠和全球,簡言之就是好萊塢的巨頭們聯(lián)手,拿購買EVD2碟機的消費者就只能夠看那些經看過了無數遍的電影和肥皂劇嗎?
從筆者的角度來看,EVD2目前是國產廠商為了避免傳統(tǒng)DVD每年繳納昂貴的專利費而采取的過渡性產品,EVD聯(lián)盟有沒有決心和能力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本土紅光高清碟機,2007年應該是很重要的一年。
結論
任何技術標準最終都將是由市場來檢驗的。標準影響的產業(yè)和產品最終都將由市場上的消費者來決定去留。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成為商品需要一個過程,不是誰的技術新誰就一定是市場的領導者,產業(yè)上下游的合作程度,市場上消費者的接受度等都是影響新技術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無論是EVD、HD DVD還是BD,我們都要去等待,而消費者的忍耐是有限的,HD DVD和BD就好像是從山上玩下跑,這兩者在內容上都有強援的支持,平易的價格是他們都想率先沖過的終點線,而EVD則是從山下朝山上攀,靠什么樣的資金來支撐龐大的內容來源,技術上何以縮小同藍光的差距,這是得拿出真功夫的。一統(tǒng)江湖的英雄現在還沒有出現,至少3年內,三國演義的局面會持續(xù)下去,未來,靠消費者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