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1:王先生一直想買一臺液晶電視,一天看到廣告,原價5000元的液晶電視商場特價機才3000多元,一大早趕到商場被告知,限量3臺早已賣完。
場景2:標價1.9萬元的等離子,齊先生講價砍了3000元下來,以為占了大便宜,后來才知道1.1萬元就能買到,直呼上當。
以上場景,不是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而是發(fā)生在許多市民身邊的真實事件。每年新春佳節(jié)是傳統(tǒng)家電消費旺季,各種“忽悠”手法往往瞄準那些對選購家電經驗不足的市民。經過多年觀察,業(yè)內人士總結了家電促銷中常見的陷阱。
優(yōu)惠子虛烏有
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降價前一次在本交易場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據的價格。但有的商家在開展甩賣、特賣等優(yōu)惠活動中,常常以供應商提供的建議零售價,或者是把以往的最高價格作為本次降價銷售商品的原價,有些甚至更是隨意胡亂標原價。
以某款42寸等離子為例,假如其促銷前的實際銷售價格為10000元,而活動時則標價為12000元,參加促銷活動返利1200元后,此時實際售價為10800元,超過了活動前的實際銷售價格,原以為省了1200元優(yōu)惠,實際上卻虧了800元。
特價暗藏殺機
對多數工薪階層而言,“特價”的誘惑幾乎難以抵抗。不過,有知情者透露,特價往往只是一個誘人的口號,即使買到了,也要當心其品質的潛在危害。
該人士介紹,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價格超低的特價機,只有少部分是商場為了吸引顧客注意力,“賠本賺吆喝”,這些特價機一般品質還是比較可靠的,但是其數量是相當有限的。然而,如今每個賣場幾乎每周都宣稱有大量特價機,甚至不限量銷售,這就值得懷疑了。
一知名空調企業(yè)銷售負責人透露,很多時候,為了減少庫存積壓,收回資金,廠家都會采取特價處理的方式促銷那些積壓得很久快要過時的產品。像去年國家能效標準實施以后,為了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盡快將積壓的不達標的產品出手,很多廠家就采取了特價促銷的方式。
我市一家電賣場促銷員私下透露,部分特價機是返修產品,就是銷售出去后出現問題被消費者退回來的,這類產品一般經過維修后還能夠正常使用。
真相絕口不提
許多市民都有這樣的習慣,購買家電前,不喜歡自己了解相關常識,以為聽商場促銷員介紹就行了。業(yè)內人士提醒,由于促銷員的收入與銷售業(yè)績緊密相關,但真相與其利益沖突時,希望促銷員主動告訴你真相,無疑是不太現實。
以熱水器為例,業(yè)內人士都知道,不僅噴淋、管道、支架等附件購買和安裝會產生費用,而且有些熱水器品牌的安裝還包括打孔、人工等費用。為了了解促銷員們將會如何介紹這些細節(jié),記者以顧客身份來到幾個家電賣場熱水器柜臺,面對是否“安裝不再收費”的問題,幾大熱水器品牌促銷人員均給出肯定答復。一知名熱水器品牌的促銷人員甚至一邊向記者“熱情”推薦存在安全隱患的煙道式熱水器,并稱“管道都配好了”。當記者追問是否可以裝上后就可以使用時,該促銷員才承認 “管道只有1米多,可能長度不夠還是要自己購買”。
知情者透露,為了促銷需要,不僅是熱水器,幾乎所有家電商品促銷都不同程度存在類似現象,只要不利于本品牌銷售,商場銷售人員往往采取顧客不問就不主動介紹的態(tài)度,要不就含混其辭,不熟內情的消費者很容易吃“啞巴虧”。
如何防止被“忽悠”
買家電如何被避免被“忽悠”?部分業(yè)內人士給出以下建議:
提前準備:有了買家電的打算時,應當提前了解相關信息。通過專業(yè)人士、媒體、網站等渠道,掌握產品大致價格、性能、消費者投訴等情況,并通過已購買該產品的人,了解該產品實際使用表現,看看與自己的期望值有無出入。此外,到哪里購買也很重要,選擇誠信度高、口碑好、售后服務有保障的賣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后顧之憂。
貨比三家:無論是對于贈送禮品的商品還是降價促銷的商品,消費者務必貨比三家。首先,不同賣場的促銷政策不同,甚至不同的促銷員手中掌握的促銷權限不同,對于價格較高的家電大件,很可能最終成交金額有較大出入;其次,由于不同賣場或不同品牌促銷員立場不同,對同一產品的優(yōu)缺點表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從這樣的信息差異中,消費者更容易綜合判斷,而不是偏聽一家之言。
買自己需要的產品:選購產品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需要的產品,而不是看著那些表面便宜的產品;同時,也要避免一時沖動,輕信商家宣傳,把一些實用性不大、過時或低端技術產品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