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xiàn)影院夢想 家庭影院功放選購指南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10-03-25 作者:pjtime資訊組
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如今,擁有一套家庭影院,對于很多普通家庭來說都已經(jīng)不是一個夢想了。在購買家庭影院器材時,千萬不要忘記要選擇一臺好的功放,因為功放對于音質表現(xiàn)也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介紹一下購買功放需注意的幾點。

    在音響中,功放擔任訊號放大的功能。由于不做換能工作,因此就電器設計理論而言,功放不需要高深的技術,其制造生產(chǎn)設備可以最簡單,測試調校儀器的需求也是最普通。有些廠商把機器制做的很復雜,價錢賣的很貴,音色自然也不錯;而有些廠商把機器做的非常小,內部也很單,價錢賣的很大眾化,音色也不差。那么,消費者要如何來選購功放?不妨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驅動能力(即功率多少),另一個是主動原件(即是膽機還是晶體管機)。

    功放可大致區(qū)分為幾大派系。首先,英國派由于國情保守,所設計的功放輸出功率都不高,特別是英國廠商拿手的合并功放(integrate damplifier),輸出功率一般都不會超過70W X 2以上。而美國功放不同,200W X 2僅是標準數(shù)值。

    而輸出功率和驅動能力之間則是十分微妙的。輸出功率的高低與驅動能力的強弱雖然沒有絕對的關系,但卻有相對的聯(lián)系。輸出功率很容易從數(shù)字顯示,50W,100W,200W甚至更多,但是驅動能力的辨識就得依靠慧眼,甚至得真正試過才知道了。

    后級功放的驅動對象是喇叭,驅動能力越強,也就表示越能壓得住喇叭。那么,什么樣的喇叭很難推?筆者認為低效率的(86db以下的)、低阻抗的(4歐或以下的)、靜電式和鋁帶式等,都是很考驗功放的。而功放的驅動能力則完全體現(xiàn)在電流的供給上,電壓X電流,就是真正的功率。如果有一部功放,其功率標稱是100W X 2(8Ω),200W X 2 (4Ω), 400W X 2 (2Ω),通常稱他是「大電流」設計,這種功放的驅動能力就會比較強。但是實際中的使用者, 能達到“功率倍增”的功放,往往都是MADE IN U.S.A.;而英國或是日本的產(chǎn)品,在這方面就顯的比較弱一些。因為大電流功放設計并不容易,輸出級,電源供應部,都要非常講究,故大電流功放在機體上都不容易迷你小巧,英國合并功放在功率、體型上雖然比不上美國產(chǎn)品,但是因為走的路線不同,當在小房間驅動喇叭時,他們的表現(xiàn),也有令人稱道之處。

    而日產(chǎn)功放雖在Hi-end市場上一直無法立足,初入門者卻往往會考慮購買日產(chǎn)功放。這是因為日本廠商也有它的絕活,特別是帶DOLBY PROLOGIC,AC-3,THX,DTS的AV環(huán)繞功放,在AV的領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MADE IN JAPAN。所以各國各派都是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消費對象與市場。而在AV范疇內,被一些發(fā)燒友不屑一顧的日本貨卻是占了大部分的市場。

    以上所談都是以后級功放為主,那前級功放呢?要知道它是很考究功放驅動能力的,如果與后級之間不能做好正確的阻抗匹配,那前級驅動后級會發(fā)生問題。雖不會引起機器受損,但是音色卻會變差。在CD系統(tǒng)尚未流行以前,前級功放有個重要的功能:唱頭放大以及RIAA等化。但是現(xiàn)在是CD大行其道,初入HI-FI圈內的人都不會有LP唱盤.因此“唱頭放大及RIAA等化”這項功能就日漸式微,而目前大多數(shù)分離式前級功放往往只有高電平放大的功能,但是還是有不少Hi-end廠商依然努力進行這類產(chǎn)品的開發(fā),因為前后分離能帶來電源更純,隔離度更好,聲音更干凈的結果。因此,Hi-Fi功放幾乎都是采取前后分離的。而AV功放是已經(jīng)集成了解碼器的功放。再分離是多此一舉,倒是集合AV解碼器的前級,再加上純Hi-Fi后級的組合很有吸引力。因為此舉雖成本比整個兒囫圇吞棗要高一些,但對于一些AV,Hi-Fi雙重發(fā)燒的朋友而言,這卻是一種完美的組合,這個方案在預算允許的范圍內是十分值得推薦的。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