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賣誰?液晶與等離子電視優(yōu)劣客觀對比分析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09-10-19 作者:Irene.JL
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近年來,平板電視正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走近越來越多普通家庭的客廳。相比于普通CRT電視銷量的逐漸減少,平板電視甚至成為了市面上的“主流產品”。不過,很多用戶在購買平板電視時還是會犯難達到,他們對等離子和液晶電視的優(yōu)缺點還比較模糊。目前,市場上的平板電視主要分為等離子和液晶兩大類,由于其核心技術的不同,它們的性能也是有所區(qū)別,并各有特色。

    在平板電視市場上,液晶和等離子的競爭由來已久,從當前的銷售總量來看,液晶電視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隨著全球經(jīng)濟衰退和32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大幅下跌,等離子電視承受著更大的競爭壓力,它也在08年跌入了低谷。不過,仍有長虹等廠商致力于上游等離子面板的研發(fā)和量產,在未來,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也將長期共生存。

    不管怎的,廣大國民對高清的需求越來越大,平板電視市場上各品牌間的競爭還將是非常激烈的,等離子和液晶電視兩大陣營的競爭也會更加劇烈,而大屏的平板這股浪潮也將會愈卷愈勁。

    怎樣才能更好地了解液晶和等離子,并更好地比對它們呢?我們先從工作原理上看:

    比對工作原理

    液晶電視工作原理

    液晶電視主要采用TFT型的液晶顯示面板,其主要的構成包括螢光管、導光板、偏光板、濾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模式晶體管等等。我們知道,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在不同電流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可以做規(guī)則旋轉90度排列,進而產生透光度差別。

    我們在兩片玻璃基板上裝上配向膜,液晶則會沿著溝槽配向,由于玻璃基板配向膜溝槽偏離90度,所以液晶分子成為扭轉型,當玻璃基板沒有加入電場時,光線透過偏光板會跟著液晶做90度扭轉。在通過下方偏光板時,液晶面板會顯示白色;當玻璃基板加入電場時,液晶分子則產生配列變化,光線通過液晶分子空隙則會維持原方向,光線也將被吸收無法透出,這時液晶板將顯示黑色。

    我們再應用一種透射式顯示技術,它利用薄膜技術做成的電晶體電極,采用掃描的方法主動地控制顯示點的開和關,從而控制液晶分子的排列狀態(tài),進而改變遮光和透光狀態(tài)以顯示圖像。液晶顯示本身不發(fā)光,需要背光源,其亮度取決于背光源和液晶本身的透光效率。

    等離子電視工作原理

    等離子電視則采用等離子管作為發(fā)光元件,通過在管子兩端的激勵電極上加入電壓,使放電空間內的混合惰性氣體電離成為電漿狀態(tài),同時發(fā)生等離子體放電現(xiàn)象,而氣體等離子體放電就可以產生紫外線。

    等離子管指的是PDP屏幕后兩塊有一定間距的玻璃基板四周經(jīng)氣密性封接,而形成的一個放電空間,通常也稱作Cell。在這個放電空間內,我們一般給它充入氖、氬、氙等混合惰性氣體,這些惰性氣體也就工作媒介,它們很容易被電離。在兩塊玻璃基板的內側面上,則涂有金屬氧化物導電薄膜作激勵電極,當向電極上加入電壓時,每個等離子管中的放電空間內都會產生一個電場。在電場作用下,氖、氬等氣體內部的電子就會很容易脫離原子或分子的束縛,形成帶正、負電粒子的游離集合體,也就是通常講的特殊的“電漿狀態(tài)”,我們一般稱之為等離子體。

    我們可以將等離子管看作是一個像素,而這些像素的明暗和顏色變化的組合,便可在上述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各種灰度和色彩的圖像,為嘛呢?因為當紫外線激發(fā)涂有三原色熒光粉的熒光屏時,熒光屏就能發(fā)出紅、綠、藍等三原色可見光。而每一原色單元在實現(xiàn)256級灰度后,再進行混色,便能夠實現(xiàn)彩色顯示,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等離子顯像原理。

    單從技術原理上看,等離子和液晶的顯示技術完全不同。但由于其顯示過程中都沒有電子束運動,不需要借助于電磁場,因此外界的電磁場也不會對它們產生干擾,都具有較好的環(huán)境適應性。另外,等離子和液晶的圖像顯示都具有無閃爍,無幾何失真等特性,且屏幕中心的清晰度與邊緣相同,它們在工作原理上各有所長。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