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范登豪推出了一款MC Silver線材,成了當時人們玩“發(fā)燒”的一個標準,20年后,范登豪生產了一款MC Silver第二代。就有人問他:第二代與第一代有什么不同?范登豪說:我的線在抽絲的時候,比原來的速度慢了一半。線的原料是一樣,音效卻截然不同了。范登豪就是這么一個老實人,是就是,沒有就沒有,他不必非要套上什么“新科技”的光環(huán)唬弄人。范登豪在生產技術上花20年研究的結果就是把抽絲的速度減慢一半,效果就出來了。務真求實,精益求精,這就是范登豪“發(fā)燒”的態(tài)度。
而據(jù)范登豪多年的技術研究,認為金屬導線存在交越晶體失真(Cross Crystal Distortion 簡稱為CCD)。大多數(shù)的金屬,是由大小約為0.1-1毫米的大量晶粒組成,每個晶粒是一個單晶體。晶粒內分子、原子都是有規(guī)則地排列的,但每個晶粒的大小和形狀不同,而且取向也是凌亂的,所以這種晶體沒有明顯的外形,也不表現(xiàn)方向異性,稱為多晶體。如此多的不同晶體聚集在一起,數(shù)量巨大,當音頻信號經其一條金屬導線傳輸時,從微觀角度看,音頻信號是在晶體之間“跳躍”傳輸?shù)�,并且晶體還大小不一,這樣的界面?zhèn)鬏�,就產生了CCD交越晶體失真,CCD易產生“假泛音”再現(xiàn)“平滑細節(jié)”的假音效果。
為盡量消除金屬導線的交越晶體失真,范登豪通過機械加工方式,給純金屬導線外加一層金屬套。如給純銅導線外覆一層銀或金上套,然后再用絕緣套再包覆一層,以隔絕電磁干擾和防振。The Name訊號線就是采用類似這樣的方法制作的,當大伙在津津樂道范登豪用非金屬材料碳纖維制成的發(fā)燒線時,也別忘了他家還有用銅、銀制作的發(fā)燒線.制作工藝上可是一點都不馬虎,并以極佳的性價比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
The Name訊號線的導體是線徑1.1mm的高純度銅,通過機械加工再密集披覆一層純銀外套.導體外層用范登豪的L.S.C碳素包裹,這是范登豪公司結合碳素導體與金屬導體的各自優(yōu)點。經過獨有的擠壓技術處理,將高密度線性結構的碳素層緊密地覆蓋著金屬導體,相互配合成就極佳的導通橋接效應,直接補償音響傳導損失,更加提高電子流通性。另外,這種“碳素/金屬”結合導體還擁有極佳的機械性與化學性,能夠抵御扭曲以及保護金屬導體免受空氣污染而氧化,保持長久的最佳導通狀態(tài)。The Name訊號線最外層是加厚的一種不含鹵素的優(yōu)質聚氯乙烯材料“Hulliflex”層,通體為淺黃色,非常漂亮。不光好看,這種范登豪公司獨有專利絕緣物料還可長期有效地防止臭氧、溫度、潮濕、紫外光的侵襲,并能持久保持絕緣塑材原有效能。別外,Hulliflex絕緣塑材具有優(yōu)良吸震特性,其機械強度是PVC的三倍,它的彈性、靈活性、耐用性均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絕緣塑料。此外,The Name訊號線的線身柔軟。手感極佳,RCA連接頭為雙層的鍍金旋鎖式插頭.握插的部位有一圈一厘米寬滾出的粒紋,方便用家撥插而不滑手,兩條各自獨立的訊號線插頭上,—條用紅底白字、另一條藍底白字于旋鎖外環(huán)處清楚標明“Van den Hul”字樣, 愈加美觀的同時,又有利于用家分辨左、右聲道用線,制作、構思精細而周到。
聽聽聲音的表現(xiàn)如何?在同價位帶的訊號線中,The Name的表現(xiàn)足以讓人興奮,很少能聽到近似價位的其它訊號線能有辦法將聲音做到如此透明、順暢、圓潤又清朗的。音場寬大卻又不會過于蓬松。音像的比例正確,輪廓相當清晰,卻又不會帶任何毛邊,聲音的純度很高。有這種通透富有彈性的音色,聽起吉它、銅琴這類顆粒分明的樂器最是讓人感動。播放《情陷地中�!防〖黃ACD Lex Vandyke妙指生花的彈奏下,一顆顆音符迸射出來的力道與彈性都恰到好處,好像嚼口香糖般彈牙,讓人充分感受到自然樂器特有的真實感。
The Name兩端的延伸聽來也相當不錯,光聽三角鐵帶出來的泛音就可以判別這對訊號線在高頻的厚度與密度都非常正確,而緊密延伸又有彈的低頻,更是可以滿足發(fā)燒友想過癮的欲望。聽電影原聲音樂《天地英雄》第七軌的《響馬對決》,當播放到“轟轟轟”鼓浪那一樂段。滾滾的低頻在聆聽室內涌動,卻絕對沒有生硬或是失真的不快感受,我清楚地體會到了低頻在我全身四周按摩的那種麻酥快感,感覺很爽,一想到The Name的賣價,我就更爽了。
高頻與低頻都很好,那細節(jié)還會差嗎?當然不會,The Name的細節(jié)不單豐富,而且對于挖掘音場深處細節(jié)的能力似乎特別強,因而聆聽時你可體會到好的三度空間深度感。這種感覺,就好像原本照明有些不足的音場舞臺,突然加了幾盞聚光一樣,聽陳宇的《他鄉(xiāng)人》中的《勇氣》(現(xiàn)場版),The Name的表現(xiàn)不僅“照亮”了各個樂手與歌者,也趕走了在他們之間的陰暗隔離。此時的感覺不光是演奏或演唱者陳宇的表情聲像更加鮮明,旁邊的伴奏或和聲的神態(tài)也清晰可辨。而實際上聆聽的音量并沒有增加,只是The Name深挖出更微弱的細節(jié),從而讓聆聽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歌者與樂手的情感投入。而在一些人數(shù)眾多的大型合唱團齊聲高歌,或是十數(shù)把大提琴合奏之類音色相近、發(fā)聲層層疊疊的場面,The Name就是有辦法理出各自發(fā)聲的原理,細細分辨被此間音色的差異。聽到The Name能有這樣的聲音表現(xiàn),下一步計劃著就是把The Name“娶”回家,讓她跟隨我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