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顯示的未來:光子晶體?

來源:投影時代 更新日期:2022-03-16 作者:pjtime資訊組

    日前,Businesskorea報道稱,由韓國科學與信息通信技術部下屬機構韓國機械與材料研究所(KIMM)宣布,其成功開發(fā)出全球首款可拉伸元顯示(meta-display)技術。該顯示屏原型為3英寸micro-LED顯示器,即便屏幕被拉伸至25%也不會出現(xiàn)圖像失真。

微型顯示的未來:光子晶體?

(圖源:Businesskorea)

    其原理并不復雜。自然界中的許多材料在受到單向作用力而在這個方向上被拉長時,往往會出現(xiàn)寬度的收縮,這就必然導致圖像的變形,使其無法被用作顯示之用。但是,KIMM所采用的,是被稱作超材料(Meta-Materials ,簡稱CAMM)的新型材料。這種材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從而可獲得前所未有的物理性能。

    事實上,近年來,全球關于micro-LED的研究如火如荼。而當傳統(tǒng)的小間距LED像素間距持續(xù)縮小,進入微間距范疇之后,其無論在材料還是工藝上,都面臨著新的巨大的挑戰(zhàn)。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物理材料的局限性。

    眾所周知,LED顯示技術的基礎是半導體顯示,也就是微電子顯示技術,其一切技術和工藝都無法擺脫電子學的基礎理論。特別是當基本顯示單元材料下沉到微米級別后,電子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就會愈加凸顯。換句話說,在微米級的體量上,我們很難去精確地實現(xiàn)對個別電子狀態(tài)的控制,這也就是以micro-LED為代表的微間距LED顯示技術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zhàn)的原因。

    而上述可拉伸micro-LED顯示技術的問世,其實也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示,那就是,多數(shù)技術領域的革命性的突破,往往都要依賴于材料科學的進步。超材料就是典型的代表。

    事實上,物理研究領域早已開始思考如何突破電子物理屬性束縛的途徑。而由于光子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同樣可以借鑒我們在電子顯示領域的研究成果,而成為前沿研究領域之一,由此誕生了廣受關注的光子晶體。

    在微米級別的顯示元器件領域,如果能夠有效地利用光子晶體,就可以實現(xiàn)對個別晶體的精準控制,從而實現(xiàn)極其精細的畫質水平。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分辨率的提升外,這種底層材料科學的變革,還很有可能會有效地拓展微型顯示技術的應用領域。譬如,上述可拉伸顯示屏就可以緊貼在皮膚上,不但不會產生任何褶皺,還能隨著人體的行動適應性地變化,而圖像始終不會出現(xiàn)變形。

    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至今,在微電子顯示應用上,已經(jīng)迫近于物理極限。而在更精細的技術層級上,更換光子賽道,或許正是破局的一個可行方向,而在這個方向上提前布局,也有可能會在未來的光子顯示領域,占領先發(fā)優(yōu)勢。

特別提醒:本文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翻版/抄襲必究!
廣告聯(lián)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機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時代網(wǎng) 版權所有 關于投影時代 | 聯(lián)系我們 | 歡迎來稿 | 網(wǎng)站地圖
返回首頁 網(wǎng)友評論 返回頂部 建議反饋
快速評論
驗證碼: 看不清?點一下
發(fā)表評論